天然气价改何以难逃“逢调必涨”命运
(2013-03-26 10:47:42)
标签:
要做景象条规万元都是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天然气价改何以难逃“逢调必涨”命运
天然气也要成为“想涨就涨”的高富帅
王传涛
消息称国内天然气价格从4月起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各地零售价将达3元-3.5元/立方米。媒体称,两会前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方案已报请国务院批准。此次调整后有15个城市门站价达到或超过3.1元。研究报告称,平均提价将在0.6元-0.8元/立方米,考虑其他因素涨幅可能达1元。(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
“逢调必涨”的故事演了无数遍。成品油、自来水、电都是“想涨就涨,就涨得响亮”的“高富帅”,这次终于沦到被称为“穷矮锉”的天然气。看来,天然气完成如王大治一样的逆袭,是早晚之事,只存在时间问题,而不存在可不可能的问题。可是,一说到涨价,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的成本就会被提高,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市民想必都要打打算盘:涨价之后,相应的成本支出会高出多少?做一顿饭或是烧一壶水,会多花几毛钱?
退一步讲,公共消费品价格的上扬还是走低,也都可以理解为是正常的价格规律。我们没有刻意苛责什么。至于涨价的理由,只要有理有据说得通,广大市民都可以接受。可是,反观此次天然气大规模涨价传闻,我们却几乎没有找到一条可以解释得通的正当理由。相反,无论是官方还专家所列出的涨价理由都只能让公众更加的糊涂。
第一个理由是,“石油大亨亏损说”,中石油方面称,受进口天然气业务亏损扩大影响,公司去年净利润下降了13.3%,约合一天少赚5000万元。我的问题是,既然进口天然气能够影响利润,那么,为什么不进口或是少进口呢?继而,为什么既要进口,还要涨价呢?第二个理由是,要调整能源结构。专家说,“提高价格,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可是,调整能源结构,为什么非要涨价呢,涨价和加大供给之间,难道可以成正比关系吗?第三个理由是,天然气价格要走向市场化。笔者的问题是,既然天然气要由政府定价变成市场主导,就应该交给供给关系来调配,而事实上,我国天然气产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飞速增长,这个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
更重要的是,天然气事关公众利益,天然气的价格制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文来进行。如果离开了这些程序正义,则这样的涨价行为就远离了市场。根据发改委2008年发布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价格法》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如果没有听证会,则这样的涨价行为,就会变得非常独断。
天然气的强行提价,再次证明了一个铁一样的事实——天然气的垄断程度比石油还要厉害,从开采到输送,几乎被三巨头所垄断。如此经营体制之下,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就必然不需要考虑公共利益的得与失。天然气涨价的几率和可能,便完全依靠于相关经营企业自己的喜好。
国内油价上涨固然涨多跌少,但国内油价至少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你看,有消息称这一周内,我们就会看到一次“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下调”的景象。对于天然气而言,这样的定价机制还没有形成。而天然气要实现国内能源供给占40%的比例,则不应该离开天然气的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显然,如何既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得失,又要健康地发展清洁能源,相关政府部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