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意义大于形式的环保课
(2013-03-25 09:23:23)
标签:
于成统计数据人参负荷碳排放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地球一小时”并非为了省电而省电
“地球一小时”,意义大于形式的环保课
王传涛
3月23日,南京举行“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当晚8点30分,南京电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至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南京今年虽然有300多幢集中控制的高楼如期关灯,但居民主动参与灭灯的情况远不如往年。(3月24日《现代快报》)
这是一次难堪的局面。前几年,南京全城当晚用电量一般减少15万千瓦时~20万千瓦时。根据这一次,却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尴尬结果。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即活动开始之后比活动开始之多出5万千瓦时的电。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质疑或是反对“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市民。而且,理由有许多:一是,“地球一小时”很像行为艺术或是一场虚假的秀,之于解决实质问题,并不容乐观,连“节能减排”这样的国家政策到了地方政府那里都成了“拉闸限电”,到了市民这层面,更会难以执行了;二是,从技术和专业角度分析,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装置来讲,突然断电然后再启动,可能会造成比一小时电费更大的损失;三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并非必须要做的义务,当习惯养成,或是我们正处于观看电视剧的紧要桥段时,则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熄灯。
除此之外,也有人对“熄灯点蜡烛”之举进行了量化解读。价格方面,一盏普通的日光灯40瓦,1小时耗电0.04度,济南居民生活用电每度价格为0.5469元,1小时节省0.0219元,但一根普通蜡烛至少要0.5元。实效方面,一度电对应碳排放量为0.9千克,熄灯1小时,一盏日光灯节省碳排放量0.036千克,而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燃烧1小时会释放碳0.007千克,一点就是几十上百根,释放二氧化碳可想而知。因此,熄灯一小时,很可能就是似是而非的悖论。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质疑即便有理,“地球一小时”作为一项世界活动的意义,也不应该抹杀。我们关注并且执行“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省几度电,也不是一定要市民刻意体验一下没电的感觉,然后努力发出一番“没电真安静,生活真美好”的虚伪感叹。而是说,“地球一小时”,就如同其他一些象征性的节日一样,更加强调这样一个活动传达出来的理念:保护地球,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而且,世界是可以停电的,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离开白炽灯、电脑和电脑的,世界是可以回归安静的。
美国著名影视剧《史前新纪元》中描述了一个可怕的地球世界:2149年,整个地球开发过度、污染严重、人口超载,大部分动植物已经灭绝,人类陷入垂死挣扎。可以肯定,此剧中描写的恐怖时代,早晚有一天会到来,而更恐怖的是,人类不可能会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回到史前那个纯绿色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看到“地球一小时”的社会意义。
“地球一小时”当然不足以救地球于水火,但它的意义仍然大于形式:它在传递一种精神,我们应该让地球以及我们每个人,享受一次安静和黑暗。而事实上,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地球一小时”才不至于成为一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