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情绪”的出现与社会价值的错乱
(2013-01-09 09:23:32)
标签:
大意公平正义杨达才京华时报主因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反向情绪”的出现与社会价值的错乱
那些容易激发“反向情绪”的公共事件
王传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蓝皮书认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京华时报》 1月8日)
“反向情绪”是一个新名词。大意是,“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反向情绪”的出现说明,当下中国社会价值正在走向混乱。蓝皮书中说,“反向情绪”出现在弱势群体,对此,笔者不能苟同,我认为,对“反向情绪”的出现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是主流体制中价值观的沦丧。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最大的“反向情绪”莫过于“微笑门”。一位负责安全管理的厅级官员,在烧死了30多人的事故现场,本应该悲痛万分,即便不至于伤心欲绝,也应该有一些起码的怜悯之心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可是,杨达才没有表现出正常的情绪,他表现出了一种“反向情绪”。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杨达才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微笑”而被拉下马多多少少有些冤屈,但网络反腐的正能量最终证明了杨达才并不冤枉。这件事还说明了,“反向情绪”的传染群体,并非只是弱势群体,还包括强势群体。
杨达才令人心寒的微笑,仅仅是冰山一角。放眼当下社会,那些让我们不能相信,“一旦相信就是傻子”的公共事件太多太多了。一座大桥塌了,超载是唯一的原因;一座居民楼倒了,干湿天气成了“临时工”;艳照一出现,主人公与当地部门总是先矢口否认;外地人进了城,被当成了蝗虫;你幸福吗,我姓曾……袁厉害这位这么厉害这么伟大的民间慈善家,应该受到表扬表彰和赞美吧,可是,在地方政府那里,袁厉害也几乎成了替罪羊,并且,袁厉害还可能因为过失而面临刑罚。
谎言遍地,那些看似正确的价值观,正在濒临崩溃。那些本应赞美的事件与主人公的背后,往往是“碎了一地的节操”;那些被批评被劳教的人的背后,原来有许多人性的闪光和对权利的争取。当对错不分,正负不明,公众对于某一公共事件的情绪表达,自然会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无从相信的时候,公众也必然无法选择是该赞美,还是该去批判;是该悲伤,还是应该高兴。
“反向情绪”的表达,是非理性的,有时是有失公允的。肾上腺素和惯性思维,不应该成为主宰我们个人情绪的主因,健康、理性的社会情绪仍然需要构建起来。但是正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创始人劳拉·卡斯滕森所说,“人本质上是动机性的动物,期待实现的目标指导着人的行为”,如果这个社会中让我们敢于去相信的人和事越来越少,公平正义阙如,没有一个人会选择在“正向情绪”的引导下做一名傻子。每个人,都需要做情绪的主人。关键在于,这个社会的价值,有没有发生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