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别忘了接流浪儿童回家
(2012-11-19 08:56:14)
标签:
对此方方面面情况政府部门乞丐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这个冬天,别忘了接流浪儿童回家
王传涛
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贵州省市警方已展开调查。官方尚未披露死者具体身份及死因。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据毕节宣传部门一官员介绍,最早发现5名死者的人,是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太。(《新京报》 11月18日)
这是“路有冻死骨”的残酷写实。更加上,事发地点“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5名男童被冻死甚至还有些“朱门酒肉臭”的味道。可是,对于流浪儿童,我们不是有一个“接送流浪孩子回家”的行动吗——2011年12月26日,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要求到2012年年底,中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怎么行动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这样的惨剧?
有人说,这5名孩子在选择“玩游戏”时选择了“困难模式”。这是一种讽刺和调侃。但也颇具现实意味——就时下而言,天气已经寒冷,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如果这些流浪儿童不能得到一个温暖的家,那么,被冻死的惨剧还可能会继续发生。相信这不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我要说的是,去年,“接流浪儿童回家”行动开始了,今年,请地方政府别忘了这个还没有完成的行动。
肇始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打拐”等公民活动而发起的“接流浪儿童回家”行动,在初衷上是善意的。但是,在效果上,往往出现打折。正如我在去年撰文时所说,这样的行动有两个缺陷:一是,此行动可能会使基层政府为了让实现“城市街面上实现无流浪儿童”而采用目标单一、手段粗暴的方法,至于这些流浪儿童去了哪里,倒在其次;二是,这只是一个专项行动,甚至是一场运动,至于割了韭菜之后,还能不能长出新的一茬、流浪儿童会不会重返城市,我们都不得而知。
流浪儿童的出现,无非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贫困,因为贫困,所以上不起学;因为贫困,所以无家可回;也因为贫困,他们容易在城市中受到歧视,从而成为流浪儿童。二是拐卖所致,这需要司法部门的严厉打击,也需要父母履行好监护职责。而拐卖也好,贫困也罢,都并非政府部门组织一项专项行动就能解决好的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事关权利的赋予与实现。
说到底,我国对于流浪儿童的解救,还缺少一套健全的救济制度。这使得,流浪儿童能不能得到解救,一要看有没有“行动”,二要看政策着地时执行情况是好还是坏。据了解,我国现在还缺少一部救助流浪儿童的专项法律,而在美国为代表的等西方社会,几乎早在30年年前,就通过了《无家可归者求助法案》之类的法律。对比之下,我国法律方面的缺失非常明显。
流浪,是社会最底层生活群体的一种生存状态。解救失踪、拐卖、乞讨和流浪儿童,是一个需要政府、法律制度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联合应对的公共问题。此外,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根治流浪儿童。而这又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权利兑现。而如果法律仍然缺位,制度不能兜底,民生方面还不能解决贫困问题,那么,普遍存在的“乞丐村”就会继续存在,流浪行乞儿童就会继续存在。对此,政府部门应当有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