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和周立波合作,娱乐不是1+1
(2012-10-17 09:45:01)
标签:
娱乐周立波东北赵本山宋体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王传涛
在几大卫视播出的新剧《不是钱的事》中,赵本山客串了一个娘娘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新弟子们的事业。赵本山在宣传此剧时说,“我并不排斥新生事物,甚至也不排斥与南方的笑星如周立波等人的合作,但是这样的合作需要好好策划。”(《西部商报》 10月16日)
几大笑星之间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郭德纲与周立波的“大蒜与咖啡论”,到周立波和郭德纲在上海卫视春晚上的相逢一笑,从周立波对小沈阳的不屑,到赵本山现在的“不排斥和周立波等人合作”,娱乐圈中的大腕明星总是在拿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分离提供给大众以无尽的谈资。
赵本山“不排斥与南方的笑星如周立波等人的合作”的表态,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可是,以笔者看来,先将可能性放在一边,即便是赵本山和周立波果真能进行合作,合作的效果也不是一定可以期待。噱头本身的意义,或许就会大于合作的意义和节目的意义。赵本山抛出此话,想必也只是为了抓住别人的眼球,说明他老人家今年要上春晚了。而且,可能会有新的花样。无论对于春晚,还是对于赵本山,还是对于他的新作《不是钱的事》,都赚取了“回头率”,或者说是关注度与收视率。
周立波当年拒绝上春晚时曾说,“我没有必要把海派清口弄到一个全性的舞台上,让全国人都欣赏和喜欢。”其实,周立波此话是在说明,东北二人转也好,上海的海派清口也罢,京津地区的相声也罢,都是一种地方文艺形式。只要有一部分粉丝或者说是爱好者,笑星们就不会独行,他们就会有进行创作和表演下去的动力。
春晚本就是一个大杂烩晚会。而且,春晚善于用大杂烩的形式将真正的艺术破坏掉。在春晚之中,看小品不乐,看魔术像小品有时还能把人笑翻,看相声像唱歌,看舞蹈像杂技,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因此,假如赵本山和周立波能够在春晚上进行合作,那么,这种合作形式也不会容易被观众们接受。
东北文化也好,海派清口也罢,都有根植于那片土壤的基因。这两种文化,当然不是完全不能整合,只是,整合了之后又怎么办?整合了之后将是什么节目?或者,对于这两种文化,有什么意义吗?假想一下,穿着几十年不变的破旧中山装的赵本山带着一干穿着上世纪80年代农民衣服的弟子,与衣着干净、西装革履、油光可鉴的周立波站在一个舞台上,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到那个时候,这样的穿越式的打扮差异,除了能够带给我们一点视觉上的冲击之外,想必能够哭出泪来还会有赵本山和周立波的忠实粉丝,以及那些热爱地域文化的文艺爱好者。
近来《小崔说立波秀》的失败就表明,两个脱口秀专家加在一起未必就能打造出一艘“脱口秀航空母舰”。无论两人私底下的关系有多好,他们即兴发挥的水平到底有多高,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呈现形式,突然以一种粗暴的形式摆放在一起,然后,再到某个限制特别多、审核特别严的电视台去播放,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娱乐不是1+1。做娱乐搞文艺,不是找来几位大腕就可以把节目做到最优秀的简单命题。娱乐需要有内核,需要有意思,更重要的,需要有真实的社会意义。海派清口代表了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而二人转代表了黑土地上的传统文艺,两者至少在现在看来很少有融为一体的契合点。硬是把赵本山和周立波拉在一起,想必不一定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