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反对政府修缮旧居不只是“低调”
(2012-10-15 07:44:05)
标签:
莫言平安村文学馆宋体修缮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莫言反对政府修缮旧居不只是“低调”
莫言反对政府修缮旧居是一堂“公共课”
王传涛
10月11日前后,陆续有国内外的记者造访高密市平安村莫言家的老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说,高密市政府曾经提出要修缮旧居,莫言不愿意,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也完全没有必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他不止一次打电话给当地宣传部部长,不同意修缮。“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奖,同样不会同意。那样太张扬了,做人要低调。”
莫言诺贝尔了,红了。所有与莫言有关系的人和物,几乎都在被消费着。消费之后,可能还会透支。他的家乡和老宅,炙手可热。除了媒体的“造访热”,当然还有地方政府心里盘算的“旅游热”。可惜的是,莫言的老宅破旧不堪,有些对不起各路媒体记者和游客的样子。地方政府建议修缮莫言老宅,也便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怎么着,也得让来访之人看得上眼吧。
可是,莫言的老宅,至少还是他的私人财产。政府给莫言修缮老宅,必须要经过主人的同意。而莫言的态度又令地方政府颇为不爽——不同意修缮,就是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同意修缮。至于原因,莫言的二哥管谟欣认为有两个,一个是莫言认为政府这样做有些劳民伤财,另一个是,莫言做人要低调,不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而张扬。
在这两个原因之中,低调不张扬反映出了莫言作为文人的内敛与谦卑。而另外一个原因——认为政府修缮老宅是劳民伤财,对于公众而言,则更有社会意义,放在公共空间之中,也才更具有讨论价值。在笔者看来,莫言的这样一个理论,给许多地方政府上了一堂“公共课”——用公共资源充当一己之私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哪怕他是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这种行为都是劳民伤财的,地方政府都应该避免。
事实上,莫言拒绝政府的劳民伤财行为,还包括反对“莫言文学馆”的修建。据报道,2009年,莫言文学馆落成之时,莫言也到场了,但莫言事后对人们说,他和家人都反对修建莫言文学馆,因为他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大成就,只是写了几本书而已,但最终文学馆还是建起来了,就只好接受现实。现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当地市政府表示,“莫言文学馆”将要进入第二期工程施工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莫言反对与否,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刺激,“莫言文学馆”二期工程已经无可避免。莫言的老宅,想必也很快被树立起来,成为一个形象工程和旅游景点。
莫言反对政府修缮其旧居,结果可以不论,他至少向政府告诉了一个公共常识——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来源于纳税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喜与功,无论权力有多少花钱的冲动,在任何时候,公共权力都要珍惜公共财政,都要珍视纳税人的钱。要确保纳税人的钱,花到最应该花的地方。如其不然,就是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