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不下基层”隔离了学术与社会
(2012-08-13 09:41:26)
标签:
宋体女博士基层民族复兴《中国青年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不下基层”是学术与社会的隔离带
“死都不下基层”隔离了学术与社会
王传涛
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时,在微博抱怨称,“吃的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求: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并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该县统战部长称,调研期间遇上台风,县里建议不要到农村,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中国青年报》 8月8日)
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这本是坊间的调侃之语,意在说明女博士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身份。这位厦大的女博士在微博上吐槽基层生活不好一事,或许本是她对于基层生活的个人理解。但长的丑不是错,出来吓唬人就是错了,这位女博士的惊人语句确实吓到了许多网友。在笔者看来,一位女同志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渴望无可厚非,但作为代表我国学术发展水平的高学历人才,这样的表态显然令人痛心。
“死都不下基层”或许只是代表了这位女博士对于未来生活的某种渴望,但是,身为我国最高学历的博士,如果没有一颗下基层的心,想必我国学术也不会接地气。博士群体的质量,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学术能力甚至是生产力。高高在上的博士,就如同高高在上的学术,眼睛只盯着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根本不俯视一下基层的生活。“死都不下基层”也必将成为学术与社会现实的隔离带。
近几日,有几则关于学术复古报告的新闻遭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一个是,北大发展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认为我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116平,人均住房面积36平。对此许多网友表示拖了祖国的后腿。另一个是,有学者搞出来了一个“民族复兴指数”,认为我国民族复兴已经完成了62%,而且可以期待再过30多年,我国就能步入第一世界行列。这两个学术成果——我们现在姑且称之为学术成果,一个涉及的问题很现实,可数据却不现实;另一个涉及的问题很缥缈,数据更缥缈。许多网友在问,我国学术到底是干什么的?搞一个真实的项目和数据,怎么就这么难?
天使和恶魔,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女人,喜不喜欢下基层,似乎是个人的事;女博士,死都不呆在基层,却似乎是个关乎学术的事。通过“死都不下基层”的博士表态,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想下基层的学术研究现状。此外这位女博士还说“减肥,找个好男人嫁了吧”。我感觉,现在的学术早已经嫁给了当下的行政体制,既学术研究已经不再爱慕现实和基层,只是爱恋高富帅的权力。这也难怪,我国博士群体的数量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我国学术水平却仍然停留在本科水平。
学术的脚上带点泥巴,学术不会污秽不堪,相反,只有接地气的学术才会给学术赚来面子。只有学术接近基层,才不会搞一些“民族复兴指数”之类的荒谬之事;才不会把一个冠冕堂皇的人均面积摆上学术台面;才会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术才会有希望,我国的教育才会有希望,社会也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