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前发预警短信应成为行政常态
(2012-07-25 11:08:14)
标签:
天气预报胡念初广东宋体短信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天灾前发预警短信应成为行政常态
王传涛
7月24日,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韦森特”在广东台山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3级,是今年以来影响广东的最强台风。广东移动配合气象部门,连夜向深圳、中山等预计受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城市发送预警短信3000万条。(大洋网7月24日)
3000万条预警短信在台风“韦森特”登陆之前发送给市民,对于刚刚遭受暴雨之灾并且承受了巨大损失的国人而言,显得特别的温暖人心。对于广东省这个拥有7900万人口的大省而言,3000万条短信的发送,基本能够确保做到2-3人之中至少能有1个人收到一条预警短信。这样大规模地发送短信,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民生情怀。
天灾来临,政府应不应该、有没有责任发短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这样一则报道。6月28日清晨6时,四川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发生的土石流,当日就确认造成14人罹难,26人失踪。据悉,由于白鹤滩工程建设筹备组负责人胡念初未将暴雨预警短信转发给施工人员及家属,才造成住在职工宿舍的人员罹难。胡念初面对媒体质疑时说,那只是一条一般的公用气象短信,太笼统,没多大意义,他与镇政府的联系工作仅限于征地,防汛不是他的职责,没有义务去转发。短信究竟是有用还是没用,相信不辩自明。
北京遭受了所谓的“61年以来最强暴雨”,造成了几十人的死亡。对此,有媒体发出了五个疑问。包括排水系统问题,包括高速公路在暴雨时仍然收费的问题,更包括暴雨来临之前有没有向市民们发送预警短信的问题。面对预警短信的问题,气象部门的回答是,“发送短信的基站十分有限,而北京人口特别集中,一条短信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因此,北京暴雨来临之前,也就没有发出短信预警。显然,这是不能被市民们接受的借口。
对比之下,广东省政府向市民们发送3000万条预警短信的工作就显得很是给力。在灾难来临之前,至少,他们没有找任何借口,并且,他们采取了实际行动。这一点,值得其他地方政府乃至整个国家来学习。唯一的不足之处是,这次向市民们发送短信的通讯公司只包括中国移动,而没有包括联通和电信。显然,这是一个遗憾。而毋庸置疑的是,预警短信发出的越多,公共安全可能会更有保障。
天灾来临之前,政府向市民们发送预警短信,也应该成为政府行政工作的常态。对于通讯运营商而言,都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央企业,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帮助政府完成天气预警;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站在维护公共安全的高度考虑,即便向市民们发送短信能花一部分公共财政,也是真真正正的为人民服务。更何况,发送短信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边际成本”也是低的可怜。
除了短信之外,政府还应该想尽其他所有办法来发出预警。比如说,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比如说当下流行的微博,比如说,市区的大屏幕和LED电子显示屏。短信只是一种普及率较高的形式,但也不应该拘泥于这种形式。信息时代,就应该有信息时代的行政特色。用短信来促进社会的公共安全,政府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