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收钱再救援”是道德的溺水
(2012-07-21 21:58:11)
标签:
丹东市宋体《辽沈晚报》打捞牝鸡司晨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先收钱再救援”是道德的溺水
王传涛
7月17日下午,辽宁丹东市7号坝门附近,一名中年男子溺水身亡。市民爆料,在打捞遗体的过程中,江边的部分打捞者讹诈男子家属称:“钱不给足,就不下水捞人。”据称,大家都称这些收钱救人者为水鬼,且这一行有规矩,即只要下水打捞,不管有没有结果,都要收钱。(《辽沈晚报》7月19日)
荆州“挟尸要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南阳救护车“挟命要价”的桥段也犹在眼前,不想,悲怆的道德悲剧却再次上演——面对落水男子,“钱不给足,就不下水捞人”仿佛还原了当年的“挟尸要价”和“挟命要价”,生命的尊严再一次败给了几百元钱。这些“先收钱后救人”的人被当地人称作“水鬼”,人如其名,而只有在鬼的世界里,才有可能出现“人比钱贱”的价值排序。
我们当然要以责怪当地的公共救援。牝鸡司晨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很大原因在于公鸡没有行驶自己的使命;瓦釜之所以雷鸣,很大原因在于黄钟已经毁弃。公共救援趋于滞后,私人救援就会有存在的空间;如果公共救援能够及时到位,免费救人就不会成为一种传说。我们当然也可以责怪当地公安机关,为什么不及时查处这些“水鬼”?为什么不让这些发死人财的勾当失去经营空间?
之前发生的道德悲剧,似乎也能证明“先收钱再救援”的“合理性”。被救援上来的人在面对已经溺亡的施救者时,可以十分坦然的说出“关我屁事”,直到网友、街坊、邻居统统前来讨伐,才被迫到施救者家中下跪道歉。无偿救人、救死扶伤,最后不一定落得一个好的结果,哪怕是一声诚挚的“谢谢”。再美的道德,似乎也会成为最美英雄的陪葬品。与“关我屁事”对比来看,好像“先收钱再救援”更能让人“踏实”。显然,道德上的价值次序已经紊乱。
“最美”已经泛滥,却没有挡得住“先收钱再救人”的悲剧发生。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问以下几个问题:给“水鬼”们讲“最美”们的故事,能否让他们忘记钱的魅力?整出这多的“最美”,能不能打捞起已经溺水的道德?“最美”的泛滥是为了证明美的存在,还是为了暗淡丑的光芒?
道德已溺水,何以来打捞?公共救援的滞后、发死人财的横行、施救者得到冷漠答复,仅仅是“先收钱再救援”式私人救援产生的从属原因。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公共道德已溺水。如果那些“水鬼”心存善意,扶危救困,相信也不至于出现这种道德悲剧。
从根本上讲,“水鬼”们要的不过是几百元钱。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水鬼”们知道,他们只要救人,就会得到远远比这几百元钱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可是,讲道理容易,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道德秩序却很难。“水鬼”宁愿相信钱,也不相信救人能带来好处——这就是道德滑坡的命门所在。而事实上,只要整个社会对救死扶伤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奖励制度,而不是在成为“最美”之后,才发现其是没编制的老师或劳务派遣的司机,才可能让已经溺水的道德打捞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