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的不是状元,是大学早已丢失的面子
(2012-06-25 13:10:27)
标签:
教育季羡林中国宋体生源杂谈 |
抢的不是状元,是大学早已丢失的面子
“抢状元”能给无大师的大学几两面子
王传涛
端午节前后,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名校间一场明争暗斗的“生源抢夺大战”已经悄然展开。很多高校都纷纷派出招生小组入驻各地,争夺高分考生。每所学校还都开出诸如奖学金、出国研修等等优惠政策和优惠待遇。而很多高分考生难免也要经历一番选择的纠结。(中国广播网 6月24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高考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抢生源”大战。而且,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就连打着“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高考之前都跑遍了大江南北,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对一些状元而言,是读北大,还是清华,还是读本地名校的本硕博连读,在自尊心极度满足之后成了一个“幸福的苦恼”。
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这句话在我国名校之中并没有多少粉丝。按理讲,高校相对于高考考生而言仍然处于“卖方市场”,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供求上远远小于生源的数量。那么,高校为何要自降身价,走到基层招生一线,去做生源们的工作呢?难道说一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多招了几名状元之后,就能帮大学赚取足够的面子的吗?这个问题就现在看来,应该是一个“肯定”的答案——在一些大学校长眼里,似乎没有几位状元坐台,还真会丢上二斤面子,出了门,都不好意思跟兄弟学校打招呼。
清华前任校长梅贻琦曾讲,“大学乃大师也,非大楼也。”悲剧是,现在的大学里都是高楼大厦,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位大师。有人说,季羡林先生走后,“中国最后的大师离开了我们”,整个学术界都失落不已。而没有大师的高校,也没有了“标志性旗杆”。抢生源,则能很好的弥补大学在学术发展上丢掉的面子。
不比产出,只比投入;不比大师的数量,只能比状元的数量。多招了几名状元,确实是关乎面子的事。只是,当北大清华等学校在完成招生之后所发出的数据,往往像各地的GDP数值一样,能够超过全国的GDP总量。2010年7月份,清华大学公布高招数据,称9成的理科状元报考了清华;而北大也公布了高招数据,称已经录取了超6成的状元。这两所学校,给全国中学生们出一个非常难解的二元一次方程,得出的答案却令人失望——清华“录取4成状元”与“9成的理科状元”两者之间不可能实现,北大清华两所学校中,至少有一所学校是在“放卫星”。
名校相争,也有“渔翁得利”者。2011年7月份,香港大学无声无息地在“抢生源”大战中得了“头彩”——港大共收到来自内地10362份入学申请,最终录取291名内地学生,录取的内地考生中有17位省级状元、26名市级状元,包括三名北京文科女状元。而且,更有“范儿”的是,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我们并没有真的去抢状元”。一个没有抢生源的香港大学,却把北大给“秒杀”于无形,其中的吊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名气的差别,还是管理理念上的差别?是成长环境的不同,还是成材几率的不同?
大学抢优秀生源,反证大学自身底气的不足。而状元也好,高分生源也罢,不过都是高中三年多会几道应试题的三好学生而已,什么样的生源更优秀,什么样的生源更具有学术潜力,什么样的生源更成一心向学的天赋,显然并不是“抢生源”能抢来的。大学,也应该在这些初出茅庐的高中毕业生面前挺一挺自己的身板了,像追星一样追逐高考状元,大学的风骨与气度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