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明指数”是给所有城市人的考题
(2012-05-18 09:37:17)
标签:
财经北京宋体《新京报》中国人民大学杂谈 |
“市民文明指数”是给所有城市人的考题
王传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近日发布201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据对万名北京市民(含北京城区居民、郊区农民和来京务工人员)和千名在京居住两年以上的外籍人士的社会问卷调查,201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3.05,比2010年上升0.03个分值,比2008年上升0.37个分值。(《新京报》 5月17日)
在统计数字成为“蒙人利器”的时代里,在第一时间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怀疑,几乎成了当下最流行的一种思维模式。近段时间以来,网友和公众纷纷对新发布的“九成自有住房率” 和“家庭资产平均247万”等数据表示出了强烈的怀疑态度,并有许多网友表示“又一次拖了后腿”。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统计数据,都是那么的虚假,有一些没有粉饰作用的并且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悉悉相关的统计数据,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重视和参与。“市民文明指数”便是这样一个与我们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数据,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道严肃考题。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的北京市民公共指数,是连续7年上升的态势。虽然因为“连续7年上升”很样官场之中的“数据样板戏”,不少网友怀疑这个数据有虚假和美化的可能,但在笔者看来,即便是这个数据有伪造的成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言,也有反思的价值。
在“市民文明指数”面前,每一位市民,都需要自鉴自省自律。千万不要说“市民文明指数”与自己无关,在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二级指标和34项三级指标组成的考核体制中,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不文明之处。比如,因为上班赶时间,你是否没等红灯结束就闯过路口呢?是否因为你到了一个垃圾遍地的地方,也会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呢?是否在挤地铁和公交时强行挤入呢?在排队时是否有过让在队伍前面的朋友帮过个小忙呢?喜欢骑电动车的朋友,是不是常常走在机动车道上呢?……即便没有找到,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与不文明行为,是否有及时的提醒、劝告和制止呢?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城市病”异常严重的城市之中,很容易忘记爱护我们的城市,表现出应有文明。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大意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但是,城市有病,不是我们拒绝表现文明的借口,它只能成为我们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的理由。“城市病”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去治理,而城市的文明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助推。
由千百个考核指标和问题织就的市民文明指数,是一把衡量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尺子,也是一杆比较公民文明素质高低的道德之秤。它可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提高,也可能低于高楼大厦长高的速度。表现在市民身上,可能内外和谐、表里如一,也可能内外失衡,衣着光鲜而心灵晦暗。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注意,毕竟,文明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