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奥斯卡”是对“三好学生”评选的合理修正
(2012-03-19 10:08:52)
标签:
济南市宋体奥斯卡评选赏识教育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校园奥斯卡”是对“三好学生”评选的合理修正
济北南
今年新学期开学不久,济南育文中学便举行了一场“校园奥斯卡”颁奖典礼,317名获奖学生走上红地毯,从校长手中接过各类星级学生奖状。据学校负责人介绍,此次“星级学生”的评选,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以分数论英雄,而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其量身打造适合的奖项,如道德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文学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等。山东济南多所学校开始通过“星级学生”评选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多元评价。(新华社 3月17日)
前些年的“三好学生”,在近几年中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一者,现在的“三好学生”评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徇私舞弊的现象,出于担心小学生过早发现公平正义容易流失的原因发出对“三好学生”进行改革的声音自然再所难免;二者,现在的“三好学生”评价体制,使得许多选不上“三好”的学生,较早地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对于应当以“赏识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而言,显然已经不再合适。
在2月份,北京实验二小一举取消了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工作。此举赢得了不少赞誉之声。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没有了“三好学生”评选,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奖励优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让学生们看到努力的目标和践行的标准?对此这个问题,济南市多所学校进行的“校园奥斯卡”颁奖典礼评选“星级学生”的方式,就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首先,评选“星级学生”,是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放在群体中而言,又岂止只有“三好”?学校评选道德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文学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意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亮点。从这个角度而言,仅仅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作为评选的标准,尤其是特别看重“智”或是直接将成绩和分数异化为“智”的做法,并不恰当。
其次,“星级学生”也符合“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理念。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星级学生”评选,淡化了好与坏之分,并且,即便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的评选中占有优势,继而走上学校的红地毯。这样一来,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可能会获得自信。这一点,是评选“三好学生”不能达到的目标。
再者,让45%的学生走上红地毯,并非“评奖的大锅饭”。一方面,学生们之间所获的奖项并不尽相同,因此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55%的学生没获奖也避免了评奖的泛化。因此,“校园奥斯卡”在避免评奖泛化的同时,又使学生有所区别;在使学生有所区别的同时,又不至于将标签固化,避免对学生产生“心灵暴力”。
对于“三好学生”评选机制的反思,不能变成因噎废食和投鼠忌器。学校里不能没有评选,不能没有鼓励,更不能没有榜样。虽然也会有家长担心,“星级学生”的评选也不能保证绝对公平,但是应该说,“星级学生”评选打破了学校对于学生的既有评价方式,是对“三好学生”评选的合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