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接跳楼”频现,感动着并感伤着
(2012-03-07 10:42:22)
标签:
美国宋体湖南师范大学好人好事粉碎性骨折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伸手接跳楼者”让正义伤痕累累
王传涛
在湖南湘乡市,也有一个曾张开臂膀去接坠楼同学而负伤的青年,他叫易亮,今年23岁,是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信息学院2010级自考生。跳楼者张颐体重大约 60公斤,按照物理学方法计算,坠地时的重力达上千公斤。经医院检查,易亮被砸成重伤,肩、颈、肋骨等十多处粉碎性骨折。(《北京晨报》3月6日)
自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之后,类似于伸手“接住跳楼者”的好人好事,我们听说了许多。除了这个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易亮勇敢救人的例子,还有云南省楚雄自治州消防员陈章亮伸手接跳楼妇女一事。这样的新闻能让人感动,同时,因为看到见义勇为者受了重伤而又让感觉到悲伤。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日子里,“伸手接跳楼者”之类的故事能够频频出现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纠结或矛盾:既能感动到落泪,又心痛到失声。
伸手接助跳楼者,是伟大而高尚的举动,这一点毋庸置疑。媒体应该对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英雄进行报道,社会应该对这样的英雄进行捐助,政府应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嘉奖,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对受伤者进行无偿的医治。从事情的本义上讲,救人的目的是单纯的。但是,因为代价过于惨烈,笔者对于这样的好心好事,却也不希望再看到。
付出巨大身体创伤,不是见义勇为的本义,一些关于救人的常识,还需要得到重申。英雄易亮是伟大的,但代价却有些让人“望而生畏”:当场昏迷,肩、颈、肋骨等十多处粉碎性骨折;父母为了照顾儿子,辞去工作,并举借外债;老师和同学虽然送来了几万元的捐款,但无异于杯水车薪。云南那位消防员也是如此:右髋臼撕脱骨折、颈椎第二节裂折,右半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前额头皮血肿。纠结的问题是,做好人好事的代价一定要这么大吗?如果真是这样,好人好事还有人敢做吗?
站在人性角度讲,我个人不鼓励这样的救助,至少我不能成为这样的求助者。一者,救助别人应该尊重一些常识,徒手接住婴儿与徒手接住120斤的成年妇女,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二者,不能再让英雄们受伤了,可以反问一句,现实之中,我们的英雄既流血又流泪的事件还少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偏爱一些付出惨重代价的英雄故事,难道见义勇为的伟大,必须用严重的受伤来诠释吗?
我尊重以上每一位英雄,但我又纠结于用受伤来评定伟大的价值判断。是的,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做好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是我们提倡做好人好事的价值观。但是,人人都有自保心理,任何伟大都不能抹杀人性层面的自保心理。如果在救人之后,忽略掉英雄心中的犹豫,一味的鼓吹受重伤的悲壮,未免有些失真。我的观点是,政府、社会应该对每位受伤的英雄给予无偿的帮助以及至高的嘉奖,但在社会宣传层面,不应鼓励代价如此之大的见义勇为之举。如其不然,“伸手接跳楼者”这种违背常理的好人好事必然还会发生。
记得2009年,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一则美国新闻: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家银行内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在银行员工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顾客该出手时就出手,勇敢地制服了劫匪。接受采访时,这位英雄道出了实情,“自己其实是想救自己的妻子。”而在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之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军人的男主角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又痛苦于牺牲值不值、自己的妈妈会不会想念自、美国人会不会记住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我们也应该思考并定位一下我们的英雄观念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