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难中“人数统计错误”算什么剧种

(2011-11-07 12:04:42)
标签:

武予鲁

以色列

矿难

《京华时报》

统计

杂谈

矿难中“人数统计错误”算什么剧种

更需救援矿难救援中的“人数统计误差”

王传涛

5日,河南义马“11·3”事故抢险救援取得重大进展。最后被困井下的49名矿工中4人已遇难,45人存活并已全部升井。义煤集团董事长武予鲁介绍,井下被困人数是最难核对的。正是由于义煤集团的定位系统比较完善,为此次更加准确、快速施救提供了保证。之所以出现数字差错(先前统计井下矿工为50人,实际结果是49人),是因为事故现场有几百人,调度室人员进进出出,数字在短时间内没有进行再确认造成的。第一批升井矿工由14人升至15人,是因为有一人升井后又去参与救援。(《京华时报》116日)

 

67人获救生还,8人遇难”的最终结果,再一次成了电视直播的“宠儿”。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这究竟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人的价值尤其是人的性命安危,永远值得尊重,在“67人生还”与“8人遇难”两者之间选择一种旋律主调,我仍然认为这是一场悲剧,而不是喜剧,至于“67人生还”,我只能说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然而,令人纠结的是,本次矿难又成了我国煤炭行业注重人性的救援标本,堪称“王家岭第二”。

 

然而,抽象的奇迹与具象的数字,总能给“奇迹”打上一些问号。先前统计井下被困矿工总数为50人,到了救援时变成了49人,这不免让人疑窦丛生?如果矿难之中的统计数字都不准确,那么,所谓67人生还与8人遇难之间的冷血对比,就变得很不靠谱了。虽然统计数字之谬只关乎一名矿工,但细微之处更能彰显价值,“最后一名矿工升井”的画面可被电视重点直播,那么,对那名曾经存活在统计数字中的矿工,更应该多问一句“他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第一批升井矿工由14人升至15人,有一人升井后又去参与救援”的说法,很难让人理解。其一,矿工升井之后,视力很低,体质很弱,还怎能下井去完成救援任务?其二,经此劫难之后,矿工还会下井吗?王家岭矿难后的矿工告诉我们,希望一辈子不下井。其三,就算被救矿工当时有回井救人的热心肠,也有救援需要的身体条件,救援人员怎能让刚刚救上来的矿工再次下井?综合看来,武予鲁所说的“数字在短时间内没有进行再确认”仍然有许多可疑之处,其解释并不具备说服力。

 

质疑的目的不是非要找出那位可能不存在的井下矿工。不存在就是不存在,我们再去质疑,也不可能找出名“莫须有”的人来。笔者只是想通过质疑告诉救援方,人的生命安全,不能被统计数字左右,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虽然统计的误差并不大,但那也可能是一条鲜活的人命。即便“45人升井”可又被演绎成了一场喜剧,数字上的统计错误,也不免成为悲剧。

 

人的价值,到底有多高?最近被社会热议的“以色列释放1027名关押在以监狱内的巴囚犯以换取被哈马斯俘获的以军士兵沙利特”事件,就能表明一切。1位以色列士兵等同于1027名巴基斯坦战俘,数量上的巨大悬殊表明,对于活着的人而言,单纯在数量上进行比较根本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健健康康的活着,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

 

以色列拿战俘交换士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67人被救与8人遇难、45人升井与4人遇难之间的比较,根本体现不出对于人性的尊重,相反,还可能更像一个冷笑话。将每一次矿难,演绎成人性大救援,是一种误区;人的性命,更不能在统计数字的左右摇摆中成为一个谜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