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万人一个科技馆或可回答“钱学森之问”
(2011-10-08 11:26:36)
标签:
钱学森广东省宋体科学素养科技馆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417万人一个科技馆或可回答“钱学森之问”
王传涛
广东省科技馆虽然总量全国第二,但实际上417万人才拥有一个科技馆,远远低于223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的全国水平,人均科普经费不到5.5元不及京沪一半。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表示,广东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广州日报》 10月7日)
广东省的人均科技馆数量与人均科普经费数额仅仅是一面镜子。全国223万人拥有一个科技馆、全国科普经费人均2.1元(2009年)的数据,更令人心痛。对比一下国外,才能知道差距之巨大。美国的科技馆数量与总人口比例是1:41万,日本的这个比例是1:22万。这也就造成了国人科学素养普遍不高的现实,当下国人的科学素养仅仅相当于1991年的日本、1989年的加拿大、1992年的欧盟和1989年的美国的水平。
国人科学素养不高的话题,让我想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的思路是责怪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一方面,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总是无法实现年年承诺的占GDP4%的目标,另一方面,教育制度之中墨守成规、画地为牢的模式太多,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是考试高手,而不能成为创新、实验与应用的高手。现在看来,培养不出科学家的问题,或许还可以从科学启蒙、科学素养、科学意识的角度来解读——因为政府对于社会科普经费的投入不足,使得科技馆数量与人均科普经费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而最终导致了国人科学素养不高的现实。
没有起码的科学启蒙、科学素养、科学意识,一个苹果也仅仅是一个苹果。而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我们身边缺少苹果和万有引力,而是缺少从苹果身上发现万有引力的眼睛和意识;同样道理,放眼全国,也不会产生一位可以让“一只咬了一口的苹果”风靡全球的乔布斯。
没有科学意识,哪能来科学创新;没有科学意识,又何谈科学大国?固然,近些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与国人科普意识的提高完全是两码事。更严峻的现实是,在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很少有国人能问津医学、物理学与化学的奖项;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型科学期刊中,很少看到有华人署名的文章。充斥在我们耳边的,常常是某某学者、某某教授关于抄袭、腐败、性丑闻之类的负面报道。
更糟糕的是,我国的少年儿童更喜欢在电脑旁边“研究”网络游戏。因为在现实之中,除了坐在电脑前打游戏,能让孩子们产生兴趣的地方确实少之又少。应当要明确,要让孩子们远离电脑游戏,最好的方法应该包括带他们去科技馆。然而,1:223万的语境之下,科技馆似乎很容易成为孩子们的梦魇。我们身边的孩子,在没有科学启蒙的环境之下成长,长大成人之后成为世界杰出科学家的几率能有几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也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严格落实。而不能再次沦为“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话柄。希望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加大落实力度,切实以提高国人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多建一些科技馆。如其不然,国人科学素养低下事小,整个国家培养不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事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