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能和需要未削,驻京办只能“潜伏”

(2011-09-19 20:43: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功能和需要未削,驻京办只能“潜伏”

王传涛

去年129日,国办发文明确县级驻京办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一律撤销。 119625家被撤驻京办名录公布。然而,撤销令发布超一年后,媒体调查发现,大量应撤销的驻京办改头换面依旧“潜伏行动”。专家称,地方政府设驻京办诉求没变,惩戒不到位,违规成本低。(919《新京报》)

 

一刀切式的改革,往往弊病丛生。“6个月内撤销完毕”的行政命令不可谓不严厉;625家被撤驻京办名录的公布不可谓不阳光。然而,从去年一月份国办发文明确县级驻京办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一律撤销至今,一个注定失败的结局呈现在面前——众多县驻京办主任并未撤离,许多已转入地下进行“潜伏”。这着实给了有所期待的舆论与民情一记闷棍。

 

驻京办罪大恶极,公众也早已对之疾恶如仇。对驻京办进行改革和撤销的声音,也就早以有之。某驻京办因为花66万余元买到777瓶假茅台酒,就凸显出了驻京办体制的弊病。除了腐败丛生的问题之外,截访与“跑部钱进”也被公众诟病已久。因为内幕太多,某地方政府官员在谈及裁撤驻京办时还用“此事太敏感”来回应,把公众雷倒一片。但是,站在公共利益角度而言,有一点是肯定的,驻京办必然会随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渐进而退出政治舞台。

 

 从历史根源上谈起,驻京办是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颗“毒瘤”。在资源严重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倘若“上面无人”,抑或是缺少送礼打点,资源就不可能平均分配到自己的那片辖区内。凡事都讲究“事在人为”,于是驻京办便应运而生。在讲究“市场回馈”、“投资回报”的今天,这种在官场中惯用了的“优良传统”当然也就被继承下来了。在强调维稳的现在,驻京办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可以说,驻京办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思维,它有很深的根植土壤以及成长气候,只要这种土壤和气候存在,驻京办就不会随着一纸政令而消失。

 

其实,驻京办的巨额早已让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资料显示,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最少为100万元,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至少在100亿元以上。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驻京办,自己若是没有,就可能连仅有的蛋糕渣也捡不到;加之上访老是给地方政府“抹黑”,驻京办的截访也就成了一种必需。要知道,在享受政策优惠与维稳大计面前,地方政府也明白“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驻京办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既是必需,也是必要。

 

“南橘北枳”的故事表征着气候与土壤的重要性。本来就有“掮客政治”存在的肥沃土壤和气候,也有地方维稳的现实需要,却不顾自然规律将之撤销掉,结果也只能是现在这样——各级驻京办只能是在名义上是被撤销了,对于实质性的工作而方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撤销驻京办,要从根源上入手。只有破除“掮客政治”、“跑部钱进”与地方维稳的现实,才能完成对驻京办的釜底抽薪。这需要加强对京城各部委的权力监督,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的有效调配,更需要给老百姓开辟一条没有地方政府阻拦的特殊维权通道,让民意不再被驻京办所拦截。如其不然,驻京办就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裁撤掉的。不然,今日割了县级驻京办这茬韭菜,明日再割市级的,春风一来就会“春风吹又生”。发生变化的,仅仅是门头上那块叫“驻京办”的牌子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