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0%科研资金,其实是死于行政化

(2011-09-01 11:52:48)
标签:

段振豪

科研资金

《中国青年报》

学术腐败

财务监督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60%科研资金,其实是死于行政化

60%科研资金,与官场腐败同病相怜

王传涛

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人员通过虚报经费、收集发票充抵等手段将科研经费放入个人腰包。相关机构的财务部门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滥用资金的行为开了绿灯。(《中国青年报》831日)

 

在教授丑闻满天飞舞、学术腐败无处不在的当下,我们还应当庆幸,总会有一些或准确或不准确的数据能撩起科研体制的神秘面纱。面对“国内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的悲催现实,社会中总能形成两种对应的情绪:一是对当下学术体制的旧仇上又添了新恨;二是,数据的存在往往会形成倒逼,督促学术科研体制实现自我改良。

 

去年5月份,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有增加势头,目前高校职务犯罪发案部位相对集中,成为腐败重点区域。首先要问的是,60%的科研资金去哪了?其实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和官场一样,这些资金要么被贪污,要么被转送,要么成为日常的招待款源。

 

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包养N奶”的准院士段振豪。今年7月份,准院士段振豪教授被妻子曝光包养二奶、小三和小四,并养私生女,还为几名情人各送一套房。第二个,几天前有媒体曝出中科院一名80后办公室科员利用报销之便贪污138万元之多。可以断定,若是学术圈子是个两袖清风的地界儿,也不至于出现以上两位这样的案例。然而,学术腐败早已经是世人共知的普遍现象了,进一步需要追问的是,是什么样的体制造就了学术的腐败?

 

任何一种财务监督体系,应该包括审计与问责两部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学术体制和政府衙门一样,既没有面临严丝合缝的审计过程,也没有遇到一个严谨的问责制度。在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部分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有的虚假配套,这从横向纵向经费互换上可见一斑。但是,即便有了审计,对于审计出来的这个结果,也没有多少纪检部门来过问。足在见得,许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一样,都是因为疏于监督才出现腐败的。

 

疏于对财务的监督只是一个方面,对学术成果,也是很少有人问津。官样式的学术项目审批制度,过场式的学术成果检验程序,势必会让造假、抄袭之风盛行。一个几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科研项目,最终换来的可能就是一两篇抄袭得来的论文。2008年曝光的浙江大学院士抄袭案中,李连达院士及其弟子贺海波之所以抄袭造假,不过是为了应付他们申请下来的那个价值上亿元的国家课题。

 

学术腐败,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可以肯定的是,科研机构中所出现的腐败事例,几乎都能从官场体制中找到雷同的影子。公款报销、造假、应付检查,加之都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与问责体制。行政化、官僚化、衙门化的科研体制,就是另外一个系统的政府部门,与官场还算“本是同根生”,科研机构像许多政府部门一样腐败,很正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