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大学生与大学生运动员
(2011-08-24 07:24:58)
标签:
前苏联宋体大运会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运动员大学生与大学生运动员
王传涛
中国代表团本次大运会堪称“吸金王”,21日刚刚刷新中国大运会历史最佳战绩,22日又以75金刷新尘封38年的大运会夺金历史纪录,原纪录是前苏联1973年创造的69金。(新华网 8月23日)
这是一个毫无悬念的结果。自奥运会、亚运会一路走来,没有人会怀疑在我国举办的体育盛会的金牌榜与奖牌榜头把交椅归属问题。对于此种结果,网友们沿续了亚运会以来的麻木之情与批判态度——唱国歌唱到哑嗓,拿金牌拿到手软,这样的运动盛会,即便拿了第一,也可能会因为离百姓的真实情感太过遥远而失去真实的粉丝。
能取得这样的“傲人”成绩,自然有一定的原因。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薛彦青认为一是学校体育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二是主场之利,副团长王刚认为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参赛对手实力不强,这是由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决定的。以上原因分析在逻辑上故然没有错,但如果细细拷问为何“参赛对手实力不强”这一问题时,以上两位团长未必都能回答出来。关键时候还要看智慧无比的网友——我们是运动员大学生,人家是大学生运动员。
运动员大学生与大学生运动员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职业运动员,后者是业余运动员;前者是先拿冠军再上大学,后者是先上大学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和比赛,顺带着拿拿奖牌。让受过职业训练的运动员去PK业余选手,后果其实早可预知。
那些拿了奥运冠军的天之骄子受益于举国体制,也都选择进入了国内顶尖的大学。或许这是国家体制对冠军们的一种利益回馈,或许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对于奥运冠军有割舍不掉的“名人效应”。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拥有奥运会金牌的选手也来到大运会赛场上打打酱油、热热身。体操、跳水、射击这样的项目,也几乎全部成了囊中之物。虽然也有像庞伟一样在大运会上铩羽而归的奥运宠儿,但国家队的整体实力摆在那里,刷新尘封38年的大运会夺金历史纪录很是正常。
但是,疾风骤雨式的“金牌风暴”之后,有两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摆在了面前:其一,举办大运会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运动会举办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谁的大学里有更多的职业运动员,还是进行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与思想交流?是为举办一场年轻人的PARTY,展现最真实的体育水平,还是搞成少数职业运动员的集体狂欢?其二,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什么?“金牌大国”又何以向“体育大国”转变?仅仅在所有运动会中拿到最多的金牌就是最终的目的吗?……显然,现在的金牌榜并不能回答以上问题。
其实,国内不乏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虽然水平未必能达到拿世界冠军的水平,但毕竟代表了国内大学生的体育发展现状与身体健康状况,更能让我们看到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之间的真实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能及时跟进;让光鲜无比的“金牌风暴”盖住以上所有假相,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是一件很悲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