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与贫困县之争中的“厚黑学”
(2011-08-24 07:20:55)
标签:
准格尔旗贫困县百强县厚黑学宋体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百强县与贫困县之争中的“厚黑学”
百强县与贫困县之争是“厚黑学”的最佳样本
王传涛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近日发布,网友发帖质疑全国百强县名单中包含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面对质疑,国家扶贫办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级贫困县”是十年前的标准。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级贫困县能在国家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获得相应倾斜和照顾。而事实上,在每年发布的贫困县榜单之中,也有许多百强县。网友对此发出质疑,究竟是哪个名单出了问题?(《中国经济网》 8月23日)
贫困县不贫,百强县不强;贫困县要努力示强,百强县却要努力带上贫困的帽子——近些年来,一种近乎“指鹿为马”式的荒谬逻辑屡屡在百强县与贫困县榜单中上演。但是,一旦是与非、正常与荒谬的逻辑被颠倒黑白,地方县政府以及百强县与贫困县的发布单位的公信力也将不复存在。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多年存在于我国官场之中“厚黑学”的真实体现。
贫困县要努力脱贫,无非是地方官员不想因为政绩不佳而影响上级对自己的评价,或是影响仕途。但凡为官者,不可能不想升迁,但贫困县过于贫困的现实却无法满足一些官员的升迁资本需求,即便是费尽了力气搞了许多形象工程,也似乎难以脱贫。索性,还不如直接来个“乾坤大挪移”,让本县的名字进入到百强县的榜单之中。这和一些大学排行榜的出炉过程如出一辙,交钱上位式的交易并不稀奇。
百强县要努力做贫困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即便是所谓的百强县,也不过是“富财政穷民生”的模式。强,只是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强;弱,则是底层民众的民生之弱。而当时所谓的脱贫,也仅仅是财政上的脱贫,与百姓关系不大。某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下辖的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但是全市的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仅如此,资源开发还破坏了当地的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导致当地贫困地区的农民更为贫穷。而这样的例子并非孤本个案。
其二,政策优惠是所有县级政府垂涎的目标。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级贫困县能在国家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获得相应倾斜和照顾。政策是一种资源,更可能是一笔财富。面临着诱人的政策优惠,许多地方政府都想竭尽全力占领政策的高地。在竞争的过程中,贫困县则愈显劣势,百强县则更容易拿到优惠政策。
可以看到,在评定百强县还是贫困县的过程中,原本客观公正的标准被充斥于官场的“厚黑学”取代——强者示弱、弱者示强。更可怕的是,这里的强与弱、富与贫,与老百姓所理解的强弱富贫完全是两种概念,官场意识与底层意识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官本位下的评价体制已经完全成了权力把玩的玩具,以至于标准全无,规则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