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从来都不应承担起公众期待
(2011-08-22 08:53:05)
标签:
暴秦茅盾文学奖宋体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协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茅盾文学奖,从来都不应承担起公众期待
王传涛
茅盾文学奖成为体制内的自我狂欢——在初轮前十名多为作协主席和5名获奖者有4人来自中国作协的现实面前,不证自明。一个强大的事实摆在面前,要想获得茅盾文学奖,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就是先加入到中国作协的体制之内。如其不然,就先要成为第二个刘震云。
这样的景观,和去年的鲁迅文学奖几乎雷同。去年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因为厅级官员车延高的入选还一度让网上兴起了造句大赛。在其他获奖得主中,也难觅非体制内与网络作者的入围。出现如此雷同的情节“绝非虚构”,因为两种文学大奖的主办机构落款处都会有“中国作协”的名字。这就像极了中国足协、中国篮协,不加入这些协,也就失去了玩这些游戏的资格。其实这样的景观,上至院士评选,下至“共和国脊梁”的评选,都已经司空见惯。
任何评奖,都受体制与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因素影响。美国电影的奥斯卡大奖,亦不能独善其身。反战题材《拆弹部队》可以拆掉《阿凡达》,励志大剧《阿甘正传》可以让奥斯卡将《肖申克的救赎》拒之门外。在本次茅盾文学奖中像《大秦帝国》这样的宣传法家思想的历史小说,势必会引发思想界是学儒家还是学法家的大讨论。虽然当下这个时代很需要法家思想,但用评委麦家的话说则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出了严重问题,他的整个小说都在美化暴秦、贬低儒家,与现在的社会价值体系相悖,它如果最后获奖的话肯定会引起读者的炮轰。”
所有评奖,也至少应该分成两部分:体制内与体制外。鲁迅当年作为左翼作家联盟中的干将,在当时并非体制内作家,可以肯定的是,将 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在当下,也基本与鲁迅文学奖绝缘。将茅盾先生的成名作品放在当下,亦然得不了茅盾文学奖。但不得体制内文学大奖的鲁迅与茅盾,并没有因为得不到奖而丧失对于文学的创作兴趣,也没有失掉那一代人的风骨。相反,如果作者与读者抱定得大奖的心态去创作或阅读,相信也不见得会找到真正好的作品。
茅盾文学奖,是另一种意义的作考作文。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令网友们热情追逐的“0分作文”。甚至有出版商还专门找各地的“0分作文”来进行出版,发行量却是出奇的好,甚至比《满分作文》之类的书好。许多读者说,从“0分作文”中,我们找到了真实。而一些高考满文作文,除了华丽的辞藻、工整的排比与整洁的卷面,似乎难有实质内容可言。
茅盾文学奖,或许从来都不应承担起公众过多的期待;茅盾文学奖能承担得起的,只有中国作协和主流价值观的期待。能得之,自然能证明是体制内最有才的作者;不能得之,则也说明不了作品全无品质。关键在于作者与读者的心态。就像有些相声演员以上春晚为耻,有些相声却以上春晚为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