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成无法检测的添加剂需建“黑名单”
(2011-06-17 09:56:42)
标签:
北京食品添加剂宋体黑名单三聚氰胺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对6成无法检测的添加剂需建“黑名单”
王传涛
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近日完成了对各地的检查,日前在北京举行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梳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据了解,由于技术的限制,食品添加剂中有6成无法检测。卫生部工作人员表示,判定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京华时报》 6月16日)
退一步讲,知道自己食用了食品添加剂绝非是最可怕的。至少,我们还有“知情权”,我们还可以根据毒性,选择一种治疗方案。最可怕的是,你食用了几十种添加剂都不知道这是否对健康产生了影响,而且,我们还要继续摸黑食用下去。
这是个纠结的现实。但卫生部对这个纠结现实的回答并不纠结。卫生部相关人工作人员说,6成“判定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在笔者看来,复杂还是简易,得有个参照目标才行,如果没有参照目标,则你说复杂那就复杂,想不检测,全中国人民都只能继续无奈下去。可如果还有更为复杂的事摆在面前,而且是卫生部门更喜欢去做的,则这里的复杂之说就不成立。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个事情比卫生部官员所说的复杂之事更为复杂。其一,建立“记者黑名单”比检测食品添加剂更为复杂。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位记者进入黑名单都可能引发一场官司,而一旦官司缠身,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复杂。而检测食品添加剂虽然也有国标更新之说,但科学检测毕竟单纯清白,与复杂的人事对比来讲,简单无比。其二,社会出现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出现问题,远远比检验食品添加剂更复杂。三聚氰胺事件,自2008年就了结了,可到现在为止,赔偿金以及结石宝宝的健康问题仍然十分复杂。
建立“记者黑名单”的事例告诉我们,卫生部门不是没有魄力和勇气去做一些事情,只不过,这个魄力和勇气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而言,卫生部门从“正己”开始努力远远比“正人”更为有效,更为根本。但建立“记者黑名单”,也不是没有任何“启示”。比如,卫生部门可以先考虑建立一个“食品添加剂黑名单”,让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都上这个黑名单。日后,再根据检测进展情况扩充这个黑名单。让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慢慢走上正轨。
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做到完全的尽职尽责。尽职尽责的最重要一条,应该是不厌其繁,无论简单与复杂,公共权力都勇敢地去面对。而不能只有胆量去对抗媒体监督,没有胆量去解决食品添加剂;不能只有魄力去建立“记者黑名单”,没有胆量去建立“食品添加剂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