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在“全才”招生中沦陷
(2011-01-25 07:25:07)
标签:
偏才宋体怪才北大《京华时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校长推荐制在“全才”招生中沦陷
王传涛
23日,北京大学公布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的210名学生名单。北大招生办负责人称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学生进入北大求学的机会。北大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称偏才标准很难准确界定。( 1月24日《京华时报》)
北大列出了四个不招收“偏才”“怪才”的理由,个个有理有据、铿锵有力。这会让很多耳根子软的人认为北大这次招生就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笔者看来,“怪才”“偏才”故然不需要单独标榜,但“大部分为学生干部”、“大部分为全才、通才”的结果,还是很容易让社会失望的——拿校长推荐制来招录学生干部、全才、通才,与模式化了的高考何异?旨在打破高考单一招录体制的校长推荐制,与高考又有何区别?
高考被打上了“万恶”的牌子。“万恶”这词是很严重的形容词,我们之前在教科书中看到过多次。足以见得,整个社会对于高考改革、大学招录机制的多样化的渴望,犹如“大旱之望云睨,学子之望皇榜”。两者的区别在于,高考无论是是如何改革,都没有逃出“学科成绩全面发展”的诟病;而校长推荐制,就是要剔除这一弊病,让那些无法通过高考分数线的“偏才”“怪才”得以有进入北大。
“偏才”“怪才”能够进入到我国最高学府,是现代学术的发展要求。曾经的北大,也正是因为存在许多“偏才”“怪才”才得以兴盛发达:身着马褂、头戴瓜皮帽、满口“春秋大义”的辜鸿铭;数学考了零分,后来却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不认识数学题,只会写对子作诗的张充和、没有学历只有著作的中学教员钱穆……“怪才”“偏才”在北大流行的时代,恰恰是北大学术最为鼎盛的时代。
当然了,“偏才”“怪才”也可能只是个迷信——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大学的盛名不能全部由“怪才”与“偏才”顶起,一所大学也不能全由怪人和奇人构成。冯友兰、胡适、梁漱溟等人的博学,同样为北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更要明白,“怪才”与“偏才”的存在,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当年北大思想学术的自由之风,无论你是留学归来,还是私塾成才,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要有真凭实学。这让我想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句名言:“要么著书立说,要么退职回家。”
“怪才”“偏才”自然可遇不可求。但这并不代表当下的中学校园中就没有“怪才”“偏才”。年年高考作文中都能涌现出相当多的作文天才,他们往往偏科严重,成绩大多过不了本科线,但他们中间有“甲骨文天才”、“古体诗天才”……一个“怪才”“偏才”也没有招到,怎么说也不可能有说服力。
在根本上讲,“怪才”“偏才”在诸位中学校长与北大领导的心目中,仍然不是一个“才”,而只是一些“怪”。这是他们身上的刺,是与当下学校里的行政体制格格不入的表现。这个体制很中庸,他们大多喜欢适应了这个体制的学生干部、成绩门门优异的全才通才。悲剧是,因为中庸,所以只能选择庸才当天才——中学校长推荐制,也就和高考殊途同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