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敬业的原创,哪来敬业的抄袭
(2011-01-20 07:27:15)
标签:
现代中国宋体抄袭科研成果《新京报》杂谈 |
无敬业的原创,哪来敬业的抄袭
王传涛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一项科研项目内容被曝抄袭复旦大学文章。目前北大网站已刊登道歉声明,称网站编辑偷懒,查找资料时复制了复旦大学文章,已经对其进行了停职处理。有网友对该编辑评价到:太不敬业、太不专业了。(1月19日《新京报》)
抄袭是个技术活。坊间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里的“会不会抄”指的就是这个技术问题。言外之意在于,抄别人的东西,得有特殊的技巧,更得有清晰的思维,如果直接复制难免被人揭穿老底。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这位北大网站编辑在抄袭方面的不敬业、不专业、不认真,堂堂北大的网站编辑怎么可以用“CTRL+C”和“CTRL+V”的方式来写文章呢?
批评归批评,同情归同情。细细一想就会发现,除了批评之外,我竟然还产生了一点怜悯之情——该编辑只是一位编辑,在抄袭这事上,也可能只是一位替罪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不敬业、不专业呢?原因很可能在于他没有拿到相应的素材,他想加工一些东西,却发现连一些原材料都没有,或是这些原材料都是抄袭来的;他想做成一个成熟的文章,写一篇学术论评,却发现连一点科研成果都没有。如之奈何?他总不能去充当专家学者去搞研究写论文吧,于是,悲剧也就成了现实,他用了“CTRL+C”和“CTRL+V”,而后,遭遇“网曝”……
抄袭不敬业,必然来源于科研不敬业。具体来说,北京大学社科部和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网站内容,当用来介绍一些对现代中国研究一些科研成果。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则难免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现实。科研无成果,还得需要更新网页,则网页的编辑只能成为两类人:一类是十足的说谎者;一类是十足的抄袭者。前者能用华丽的语言、动情的叙述将本不存在的科研成果说得天花乱坠、欲仙欲飘;后者能将别人的成果直接“拿来主义”。
另外,抄袭这事,和腐败一样,被抓者很像个倒楣者。只要是没被抓,那就可以“台上真反腐,台下真腐败”,或是,“台上反抄袭,台下真抄袭”。这一次,这个倒楣者,只是一个网站编辑,但从根源上讲,网站编辑的背后,还应该有一大批要么不作为,要么以“抄袭复旦论文”的专家学者。
正是因为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不给力,才导致了一场很给力的抄袭现象。网站编辑偷懒,固然有错。但真正的偷懒者,却是北京大学社科部和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这个部门的众多学者。奶牛本没有产奶,我们还要强求那些奶制品生产商生产些好的奶粉,结果只能会遇到假奶粉了。
对于一个网站编辑作出停职处理乃至开除十分容易,对整个学术界的“坑蒙拐骗”行为进行打假则“难于上青天”。编辑也仅仅是一个编辑,网页也仅仅是一个网页,只有我们的学术界做到了真正的“厚积”,那些关于科研的网站才能做到“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