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知道,砒霜是怎么一下子变没了的
(2009-12-02 20:44:56)
标签:
砒霜海口工商局海南检验检疫局海口市工商局国家行政中国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我们想知道,砒霜是怎么一下子变没了的
“砒霜门”事件,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文/王传涛
记者1日晚上从海口市工商局获悉,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复检,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的3种抽检产品全部合格。结果出来后,海口市工商局连夜向相关企业进行通报,同时向所属工商分局及工商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下架行为。(12月2日《经济参考报》)
一边是海南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另一边是海口工商局;一家说有两种饮料砷超标即含有砒霜,另一家在昨天晚上说“全部合格”——这个时候,我们该信谁?按说,同样是国家行政部门,无论说出什么样的话,都应该是“落地有声”的,公众自然也没有什么怀疑的必要。可是,却正是两个国家行政部门,玩起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游戏,公众怎能不去质疑、拷问和猜测?
我们该信谁——或许,这就本来不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无论是海口工商局还是海南检验检疫局,都做到了如实通报。值得一提地是,海口工商局还是在晚上11点通报的,这种“争分夺秒”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许多政府单位学习的。可是,既然都是如实通报,问题又出在哪里?在笔者看来,这里面至少有三个疑问,如果这三个疑问得不到权威部门的解答,“砒霜门”事件是不能画上句号的。
其一,海南检验检疫局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所检验的货源是否一致?在11月30日,《北京商报》消息说,统一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强硬表态:“产品已送北京权威检测机构,两日后将拿出‘不超标’的结果。”统一方面的信誓旦旦确实令人生疑,如果海南检验检疫局检验的产品是市场货源,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所检验的特殊供给货源,其检验结果前后出现“互掐”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对此,我们需要国家质检部门的权威解释,而不是让公众自己去猜测答案。
其二,如果真是“全部合格”,两大饮料厂家就应该向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书诉讼或要求“索赔”,因为“砷超标”事件所造成的市场消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计算清楚“砒霜门”事件所带来的利润损失后,一定要有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站出来负这个责任。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公众自然会怀疑到厂家的攻关能力上去,至于砷是超标还是不超标,已经不证自清了。
其三,谁最有资格检验产品并发布通报?进一步讲,谁来保护我们的食品安全?两部门互掐、前后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最起码,肯定有一方是正确的。但是,公众更想知道,更为权威的部门在哪里?另外,从“砒霜门”传闻流传到今天通报“全部合格”,竟然用了长达一周的时间。我们不禁要问,我国在食品安全界,有没有一个真正让人放心的“防御体系”?
“砒霜门”事件不能像刘谦的魔术一样变幻莫测、时有时无,更不应该像小沈阳的小品一样变成一个“有呢还是没有呢”的主观话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丝毫都不能马虎的,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广大百姓的生命健康,还关系到两个民族企业在全国的品牌形象,更关系“中国制造”的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