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部助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获掌声

(2009-05-17 22:14:52)
标签:

就业

掌声

阵痛

市场经济体制

门路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干部助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获掌声

王传涛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市人事局给全体干部下了死任务,每名干部至少要为3个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潍坊市人事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逄峰说,给干部下达这样的任务是头一次,为了完成任务,干部们需要到企业、到社会上去找门路、想办法。(516日《京华时报》)

    2009年的夏季必将成为又一个就业的“寒冬”,这个“寒冬”不仅是属于610余万大学生、40余万硕士生及其家人的,更是属于许多“从就业看政绩”的地方官员的。于是,有个别地方政府便制定了干部助学生就业的政策。毫无疑问,在许多大学生看来,这一政策是让他们看到了就业的希望,其出发点显然是好的。但是,这一政策自出台以来,网上并不是统一的赞美之声,更多的网友则是对此提出了一些异议。那么,干部助学生就业为何难获掌声?

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现代社会里,判定任何问题的价值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一元化选择题了。干部“一帮三”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故然能提高当地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其负面的影响同样也不容忽视。

其一,干部帮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次集体的“以权谋私”行为,而这样的就业方式势必会滋生不公平、不公正的竞争现象。“让干部们到企业、到社会上去找门路、想办法”旨在鼓励干部们多多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职权之便,为大学生们找到新的出路。但是,“法不避亲”之原则只能在这种关系网之下变得愈加脆弱,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将再所难免。

其二,大学生就业“阵痛”成为社会之殇是市场规律之大势所趋,如果忽视这种规律而妄意强加于上人的意志,势必会走向“人有多大胆、‘就业’就有多大产”的极端方向。举一个例子,假使一个单位本身就“人浮于事”、“人满为患”,但是又碍于领导面子还不得不加入几名新人,则“冗员”、“冗费”之现象只能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这些单位的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更为低下。

其实,大学生扩招以来的就业难问题早晚会遇到就业之瓶颈的,这是任何一个社会进入良好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时期。对待这种“阵痛”急不得、慢不得,违背客观规律办事而损失惨重的教训已经不在少数了,我们还要重复再演吗?

依笔者看来,大学生就业本来就不应该被妖魔化,文革结束之后的大学生就业分配情况让世人对于考大学产生了一种错觉——考上大学就等于走上了康庄大道。实则不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没有任何一种价值成为唯一的定律,世间的规律只剩下了两条——供求关系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现在大学生的合理价值判定正在回归一种理性状态——能者上、愚者让,我们为何要去违背这个规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