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师匮乏的时代,我们应当对“瓦釜雷鸣”多一

标签:
80后瓦釜作家花甲老人金庸中国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http://gzdaily.dayoo.com/page/1/2009-01/07/C6/20090107C6_brief.jpg
80后作家商业崛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阅读风气
在这个大师匮乏的时代,
我们应当对“瓦釜雷鸣”多一些宽容
80后作家自出道以来,他们的每一个步伐都伴随着外界的非议和批判,但80后作家们不仅在商业方面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市场方面也有相当多的FANS。时至今日,郭敬明又当上了副总编。许多人奋斗了半辈子也没有混个总编干干,而这个以抄袭、青涩为主色调的毛头小子,何以能当上这个副总编?
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句古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大吕被毁弃一旁,而远居庙堂的瓦釜之器却成了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悲哀的结果,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种现实:“瓦釜雷鸣”是必须接受的,“黄钟毁弃”正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同当代著名思想家刘梦溪所言: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
时光回溯80年,那时候的中国却正是大师辈出的年代。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是文学方面的佼佼者,又是学术方面的大家。而今日之中国,现状又是何其让人悲叹。那么,在大师匮乏的时代里,我们的文学又将走向何方呢?或许80后作家的出现就是结果。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80后偶像作家只是时代浮躁的产物。但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都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我们应该对这些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抱以宽容的态度。
但是,宽容不是目的。这让我想起了金庸老先生,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金庸晚年又开始了学生生涯,也许有人在怀疑他是在炒作,但对于一位花甲老人来说,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显得更为可贵。80后作家们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还是仅仅限于一种低层次的成功,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