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被掌掴的历史和地理溯源
(2008-11-02 21:11:51)
标签:
宗教汉文化满文化太平天国阎崇年江浙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阎崇年被掌掴的历史和地理溯源
|
|
http://www.ce.net.cn
文化生活
|
阎崇年被掌掴的历史和地理溯源 文/王传涛 阎崇年签售被掌掴一事已经过去了,打人的青年也得到了应用的法律惩罚———拘留15天,并处1000元罚金。可以看到,法律对于掌掴一事还是按照一般的案件来处理的。而至于这名男子为什么要打人,时评人给出了许多种推理和解释,比较有代表的有学术娱乐化之说、文字狱之说、民族主义之说、话语权之说……笔者试着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做一下小小的论述,希望各位看客多多指教。 我们必须先从两点入手,一是阎崇年的身份———北京满学会会长,二是事发地点———江苏无锡。这两点表面上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细细追究起来,这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或是说根本的对立。 南宋以来,中国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的重心的转移造就了江浙一带浓厚的历史底蕴。自南宋始,以朱熹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把先进的儒家文化完全转移到了南方,之后,南方文化之繁荣景象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就是从南宋起,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有了许多南方人,而江南出才子他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科举考的是儒家文化,所以江浙一带的汉文化传统便从此一步一步确立起来。 如果说汉文化与满文化的有一次集中的冲突的话,我们不得不提及多尔衮的“剃发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与自古以来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大相径庭。中国的北方经过了辽、金、元等朝代长期的民族融合,所以遇到的抵抗很少,而到了南方则不同,面对殊死抵抗,历史上只能出现那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似的屠城行动。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便成了历史上起义最多的朝代。就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也出现过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等事件,而这两个起义又只是冰山一角,自始至终,这个朝代就从来不缺少打着“反清复明”的宗教与起义。像在影视题材里的天地会、神龙教等戏说的宗教也并非虚构。直到清朝末年,同盟会中有个叫光复会的组织也还是打着“光复大明”的旗号的,孙中山在《民报》发刊题中所讲的三民主义第一条便是推翻满洲贵族的民族主义。 就是到了民国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仍然对清王朝持不屑的态度。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傅斯年有这样一个故事,其祖上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任状元,人人都借以夸傅家家世渊源,但是傅却不以为荣,反以为耻,因为他觉得他的祖上是最先背叛汉文化以媚权的第一人。 时至今日,在一些偏激的南方人心目里仍然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 看看阎崇年都说了些什么:清军入关造成屠杀和破坏是理所当然的;文字狱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很显然,阎崇年说话说上了瘾,说这样的话如同说当年的屠城是应该的,因为那些人本就应该死一样,因为那些反抗的人在破坏大一统的事业。换另一意思,阎先生正在为杀戮做无理的辩护,而对那些已逝者,而是没有任何的同情心。 鉴于以上原因,阎崇年以江浙一带被掌掴虽是意料之外,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我们的文化需要宽容,但必须要求我们所谓的学者不要“移情”于自己所研究的学问。记得有一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泰斗级学者,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说太平天国一点的坏话,因为如果说太平天国是错误的,那就等于否定了这位学者所有的一切。而阎崇年和他一样,完全已经一个满文化的痴迷者了。 但是笔者还是想劝一下阎崇年的,学术娱乐化和商业化的附产品———书是可要可不要的,钱也是可赚可不赚的,但被人掴的尊言却是必须要的,为了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还是要低调一些好啊。 |
前一篇:食品安全体系需要“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