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重温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有关理论和思维方法,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巴老所说的“Economic
Franchise”真的是解读公司的竞争优势吗?我怎么觉得这就是通俗的经济学?
我原来也曾将“Economic Franchise”理解为巴老对竞争优势的一种解读,现在仔细思来,感觉这并不是讲公司的竞争优势,这只是讲公司业务的特性并指出一种选股的思路。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巴老1991年致股东的信的原文。
1991年的信中,将“Franchise Business”的特征总结为3条:
i. is
needed or desired;
ii. is
thought by its customers to have no close substitute;
iii. is
not subject to price regulations.
可以说,“经济特许权”这个术语本身并没有什么,这么说绝无对巴老不敬之意,我只是说,用大一就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知识来解读它更容易理解一些。
先看第一条“is
needed or
desired”,这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读,就是指公司的产品是“必需品”(necessaries),不是劣等品(inferior
goods),也不是奢侈品(luxuries)。假设公司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Em,用经济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说:0<Em<1,即公司的产品是必需品,需求很旺盛、稳定。(注:对于劣等品而言,Em<0;而对于奢侈品而言,Em>1。)
再看第二条“is
thought by its customers to have no close
substitute”,这一条更好理解,这是讲无替代品,一方面公司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0;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公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缺乏弹性。
至于第三条“is
not subject to price
regulations”,进一步强化了需求价格弹性这一点,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的产品而言,有定价权和提升价格的能力将增加公司绩效,因为公司提价导致的销量减少幅度远低于提价幅度。
因此,“Economic
Franchise”的3要素,某种程度上就是讲需求的3种弹性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这只是解读公司的业务特性,而且还只是解读公司业务的需求方面,并不涉及产品的供给方面。不宜扯远了,将经济特许权引申过多,这并不涉及公司的竞争优势分析。巴老此后多年的信中反复强调的“持续竞争优势”、“经济护城河”等有关阐述才是讲他对公司竞争优势的解读,但1991年的信中提出的“经济特许权”只是讲公司的业务特性,这并不是讲竞争优势。
不过,提出“经济特许权”这个术语还是很有意义的,其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了一种选股的思路,即:我们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公司业务有定价权的公司,不是很有必要的话,要尽量回避过度竞争行业中的公司。
当年的信中也反复强调过“Franchise
Business”一些特质,如抗通胀、有定价权并能提高绩效、能容忍拙劣的管理。
香港的林森池先生在其大作《证券分析实践——投资王道》中,也在多处提到了“经济特许权”这个词,林先生将其解读为“市场经济专利”,并将其与“过度竞争行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尽管在过度竞争的行业中,也能从硝烟中走出一批胜利者,但总的来说,从过度竞争的行业中选股的难度仍是很大的,容易看走眼不说,这类公司很难进行竞争优势的评估并分析其持续性,对其估值并确定安全边际也很困难,而且在投资的过程中,对这类公司很难把握是阶段性投资,还是长期投资。
竞争性行业中的定价法则是:P=MC,其勒纳指数L=0,没有边际成本加成的可能,这种公司要胜出,只能依靠精细的管理,进而使公司的长期平均成本LAC和短期可变成本AVC降得很低,这种行业中当然可能有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沃尔玛公司。但就事前分析而言,对这类公司的分析难度及预判的难度仍是相当大的。投资不是跳水比赛,“迎难而上”、“喜欢挑战”在投资这个行业不是什么好习惯。
总而言之,“经济特许权”只是解读公司业务特性的需求方面的,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学科语言来解读它,“经济特许权”并不是解读公司竞争优势的(当然,跟公司竞争优势有一点关系)。
豹豹于2008年9月19日夜
Remarks:
1、“Economic Franchise”中提到的“have no close
subtitute”,某种程度上也涉及对市场结构的判断。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市场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但单凭“无替代品”,很难判断这属于哪一类的市场结构。“垄断”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个人认为,区分垄断市场,应该从功能定位而不是从细分产品来定位,如果从产品功能上存在很多替代品,就不算什么真正意义的“垄断”;
2、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在现实中均比较少见,就中国各行业现状而言,垄断竞争市场这种市场结构最为常见,对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特点及西方寡头市场的演变、横向并购、纵向一体化的进程等经济史,须花一点时间来研究。目前国内不少行业正处于由垄断竞争市场向寡头垄断市场演进的进程中;
3、传统经济学的关键词是:供给、需求,而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词是:供给、需求、纳什均衡。竞合博弈分析将是一种很常用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
4、为什么进行公司分析总是这么难?为什么做成长股容易失败?根源就在于对产业结构和各种竞争力量的缺乏洞察力,如果没有对产业结构和公司竞争优势的深入理解,很多预测就忽视了各种现实的、潜在的竞争力量,这样的分析就是盲人摸象式的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就荡然无存。
经济运行的规律不可忽视,我们的视角得宽泛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