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企业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经营的,同时,企业也是在一定的内部资源和物质技术条件下经营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外部经济条件的急剧变化、技术变革、竞争对手的突然增多、分销商变得强势、供应商变得“抠门”等情形;也会遇到内部财务状况恶化、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人才瓶颈等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来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同样,作为外部投资者,我们也需要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充沛性进行评估,对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洞若观火。外部的投资者进行公司分析时,首先就是经营策略分析,即各种定性分析,外部投资者须将自己设想成“企业分析师”而非“证券分析师”,外部投资者也需要擅长一些必需的、实用而又不过于复杂的战略分析工具。
这里用“战略分析工具”这个词,是笼统的归类,包括各种战略分析的工具,也包括战略选择与制定的工具,还包括战略实施的工具。开发出各种战略分析工具,是各咨询公司的拿手戏,McKinsey、Roland
Berger、Bain、Accenture、ATKearney等大咨询公司各怀绝技,五花八门的分析工具达数百种之多。我们没必要搞得太复杂,掌握一些必需的、实用的工具就可以了,工具嘛,归根结底是要用来分析问题的;此外,对大咨询公司不必迷信,他们有的分析工具太复杂,实施起来跟实践脱节得厉害,其理念可能很先进,但未必实用。
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可以分成几大类:
一、最常用的、必须掌握的3个工具: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平衡计分卡
我觉得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平衡计分卡这3个工具是必须熟练掌握的,这几个工具能锻炼我们基本的战略思维能力,我们用这些结构化的分析工具去分析问题时,不至于挂一漏万而不条理。
先说五力模型,应该说Porter教授是哈佛SCP范式的继承者,五力模型就明显有SCP范式的遗风。五力模型是一种中观分析工具,它不像PEST分析那么宏观、笼统,也不像SWOT分析那样微观、细腻。五力模型描绘了一家公司在经营中会面临5种力量的打击,这5种力量决定了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也深刻的影响着公司绩效。尽管有学者将五力模型加了1种力量——“互补品”,但这种改动实在是很小的。
再说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与五力模型、三大竞争战略一起构成Porter教授的“三大发明”,价值链分析也是Porter教授的得意之作,它是用来解决竞争优势分析的一种工具。价值链分析将企业各种价值活动分解为5种基本活动、4种辅助活动,并认为分析竞争优势,就要分析这9种活动及其中的关联。我们投资者常提到“竞争优势”,真要分析竞争优势时,就不能光凭想象和主观推断,一定要对目标公司的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种战略实施工具,我们没必要去“亲自实施”,学习此工具,只是理解企业的价值驱动系统,BSC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维范式,它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企业财务绩效;企业财务绩效取决于客户满意;客户满意取决于合理的内部流程;合理的内部流程取决于员工的学习和创新”。因此BSC将企业的考核指标分为:财务面、客户面、内部运营面、学习面这4个部分。这为我们观察目标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
二、用处不大的一些分析工具:PEST分析、SWOT分析、SPACE矩阵
之所以说它“用处不大”,是因为对于我们外部投资者们使用价值不大,并不是说它一无是处。
PEST分析过于笼统了,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很难“穷举”得清楚,此外影响因素也很复杂,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太难分析得清楚了。
SWOT分析则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就是其分析太粗糙,而且容易缺乏辩证思维。如面临外部环境的一种“Drastic
change”,到底是“Opportunity”呢,还是归为“Threaten”?企业内部过去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和良好的“merit”到底是短期的“Strength”呢,还是长期的“Weakness”?如果草率的将某事物划分为“机遇”、“威胁”或者是“优势”、“劣势”,很可能误判。再者,此工具企业内部人员运用则可,我们外部投资者则基本上不需要用它。
SPACE矩阵虽然对SWOT分析的粗糙之处作了改进,强调对企业的财务实力因素、竞争优势因素、环境稳定因素、产业实力因素这4个方面并进行打分,但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就是:如果综合评分如果出现了0分,就不好判断了,它应该算哪个象限呢?此外,这种方法太过细致,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很难运用。
三、其他的各种矩阵分析工具:择善而从
战略分析工具方面,矩阵分析工具太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矩阵分析工具中,相当多的是针对市场分析的,这恰恰反映了实业界与金融界分析视角的不同:金融界喜欢看到利润增长,EPS增长,更注重财务因素和短期因素;但实业界则需要关注企业长期发展,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固然重视财务因素,但也非常重视市场分析和内部能力的塑造。
对各种矩阵分析工具,需要择善而从。
先说Ansoff矩阵,Ansoff矩阵其实就是一种产品/市场的4方格矩阵,它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导向,以“现有产品”、“新产品”与“现有市场”、“新市场”组合成4种市场营销策略:市场渗透策略(现有产品PK现有市场)、产品延伸策略(现有产品PK新市场)、产品开发策略(新产品PK现有市场)、多角化经营策略(新产品PK新市场)。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实用的营销分析工具,据说后来学者提出的三维商业定义(Three
Dimensional Business
Definition)比Ansoff矩阵高明,但我个人仍然喜欢Ansoff矩阵这种很简洁的范式。
关于BCG矩阵。BCG矩阵是一种很实用的观察企业业务组合的工具,这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分析工具,看企业主营业务是哪种性质的业务,我们的思路就清晰多了。例如,企业个别业务有亮点,但主营业务类似于“瘦狗”业务,那这种公司就差了,除非它进行战略转型并迅速培养出明星业务。当然,BCG矩阵也有缺陷,如它过于重视市场占有率,对此Porter教授早就说过“规模大并不等同于竞争优势”,BCG矩阵背后的逻辑就是“低成本战略”,BCG矩阵还假定企业各业务是完全独立的。但总的来说,BCG矩阵瑕不掩瑜。
关于GE矩阵。GE矩阵克服了BCG矩阵指标设置过于单一的缺点,它采用了多维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实力及外部条件,它用“企业竞争力”代替了BCG矩阵中的“市场占有率”指标,用“行业吸引力”代替了BCG矩阵中的“产业增长率”这个指标。GE矩阵用了一系列多维指标来衡量“企业竞争力”、“产业吸引力”这2个指标,而且它是9方格的,而BCG矩阵则是4方格的。GE矩阵总的来说对外部投资者的要求较高。
关于其他矩阵。其他矩阵仍然较多,有意思的是,投资学著作《股市真规则》中提出了一种“盈利能力矩阵”,它以ROE和FCF为标尺,组合成了一个4方格矩阵,这种矩阵我在公司战略学的著作和论文中还真未见过,有空再仔细研究一下。
战略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分析工具,还有什么利益相关者分析、竞争者分析、雷达图、V矩阵、因果分析、定向政策矩阵等,在此不一一点评了。战略分析工具贵精不贵多,像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平衡计分卡是一定要掌握的,像Ansoff矩阵、BCG矩阵等工具也要尽可能的掌握。多掌握一些必需的、实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将极大的拓展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对公司进行定性分析的能力。
豹豹于2008年9月2日中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