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想写这样的文章,预测市场原本就不应该是价值投资者所为,更何况我本人毕竟是刚来市场1年的新手。这里只是想讨论一下公司估值的大逻辑,并非是研讨行情接下来会怎么走。
目前A股连续暴跌,的确慢慢呈现出了“低PE”的特征,按沪深300、上证50匡算的大盘的市盈率估计已经在16倍附近。从历史经验来看,大盘的市盈率处于10-13倍时,通常行情是已经见底了,这是一个经验公式。
前面我已经讨论过“PB=PE*ROE”的内在逻辑,“PB=PE*ROE”这个方程式尽管很简洁,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我们知道,PB是体现资产的重置价值的,PE体现市场对个股的评价及公司的盈利能力,而ROE则是体现个股的持续盈利能力及公司的竞争优势的。估值的思想根基或就在“PB=PE*ROE”这个公式上,因为这个公式体现了竞争均衡的法则。
在一个自由进出、没有进入壁垒、没有公司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市场,任何公司从长期来看,只能获取与重置成本相当的回报,托宾Q=1的点是最终均衡点。
同时,从全社会各个行业来看,竞争均衡规律也仍在起作用,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会源源不断的受进新加入者的攻击,最终供给增加,产业利润下降,ROE趋于下降;反之,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场内的厂商或部分难以经营而倒闭、或者主动退出,最终供给减少,产业利润增加,ROE趋于上升。从一个超长期的角度来看,社会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是长期趋势。
资本市场尽管游离于实体经济市场之外,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波动性更大,但也依附于实体经济市场。沪深300的成分股是A股的精华,基本上能代表A股,但应该注意到沪深300相当多是钢铁、地产、有色等强周期股,其中金融股、建材股、能源股也有很强的周期性,而周期股的盈利能力从来就是摇摆不定的,变动很剧烈。如果把沪深300整体上当作一只股票,它应该是周期性的股票。
因此仅从PE来看大盘见底,这种思路未必准确,我觉得还是要看ROE大体处于什么水平。A股的蓝筹股大多体质仍很弱,只不过是一般般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公司,大多没有什么极强的竞争优势和很高的进入壁垒,从长期来看,这些公司只能获取与重置成本相当的资本报酬,低PB或者说不高的PB应该是常态。
股市的表现往往先于实体经济,因此,我认为,根据“PB=PE*ROE”方程式,“低PB、高PE”或是蓝筹股见底乃至大盘见底的特征,因为,“低PB、高PE”对应的是极低的ROE,极低的ROE同样是不可持续的,公司业绩后期会趋于上升,市场估值基础趋于稳固;同时,由于PB很低,显示场内公司低Q值的特征,对于图谋扩张的产业资本而言,场内有大量的“便宜货”,对筹码的需求上升。如此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之下,场外资金陆续进场,市场则会见底回升。
我随便统计了几家不错的公司,如海螺水泥在05年末的PB是2.56,PE是35.9倍,呈现出典型的“低PB、高PE”的特征,后期公司股价慢慢回升;又如中信证券,03年末的PB是3.35,PE是50.3,04年的PB是2.46,PE则高达85倍,此后股价见底。其他如万科等公司均体现了类似的特征。
因此,“低PB、高PE”这个特征显示了两点:1、公司的ROE处于历史性的低位,后期盈利能力将回升;2、公司的PB很低,重置成本很低,股价已经是“干货”,股价已经低估或者接近于内在价值。如此买盘慢慢增加,市场也将见底回升。
上一轮惨烈的熊市中,的确走出了像苏宁电器、贵州茅台、中集、盐湖钾肥等少数走出独立行情的牛股,但这几家公司多少有点特殊,这几家公司或处于行情景气,或具有竞争优势,ROE一直很稳定,相应这些公司一直表现出了“高PE、高PB”的特征,这只是特例,不能代表A股的全貌。
就目前的A股实际情况来看,我个人对“PE见底论”表示怀疑和警惕,不少最优秀的公司目前仍处于“高PB、低PE”的特征,ROE仍处于历史性的高位,后期将经受较大的考验;更何况目前宏观经济呈现出很复杂的局面,很多公司业绩下滑仍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低PB、高PE”或是蓝筹股见底的典型特征,目前A股仍多是“高PB、低PE”的特征,对于没有进入壁垒、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公司仍大量呈现出“高PB”的特征,即使其目前是“低PE”,我仍表示警惕。我相信竞争均衡规律是一直起作用的。
哪一天如果大量的蓝筹股呈现出了“低PB、高PE”的特征,我相信新一轮的大行情也呼之欲出了。
豹豹于2008年8月11日下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