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属性,在不同人的眼里,这些属性都有不同的意义。股票投资更是如此,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资本市场上的题材炒作从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想象,就没有市场。
当我们分析一个个具体的公司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看待公司分析中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
稍加留心,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股评,各种如“爆炸性增长”、“龙头”、“业绩进入主升浪”、“**第二”、“中国的可口可乐”之类的说法俯拾即是。现代式的忽悠不同于以往,都是基于基本面的忽悠,好多信息还像模像样,乍看起来还很有道理。但如果仅依靠局部的、片面的、零碎的、暂时的信息作出投资决策,我们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辩证法,里面讲要“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不能“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看问题,投资其实更要讲辩证法。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信息时,就要思考:这条信息是不是一条全局性的信息?对行业、公司影响有多大?是否影响价值判断?
当下很多机构搞“唯EPS论”,认为把EPS预测做好了,投资就有保障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投资策略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败的策略。EPS只是一种局部的信息,绝非全局性的信息。公司的财务绩效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本身,是各种内在的因素推动了公司绩效,而不是相反。如果仅盯住EPS,不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进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陷阱。
尤其在一些进入壁垒不怎么高的竞争性的行业,价格和利润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变量,产品“涨价”短期内可能是一个利好,但这些行业的竞争性很强,后续的产能很容易释放,这类行业只要产能一上来,马上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价格马上就回落,这种高价格往往只能维持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如前不久恶炒的草甘磷涨价,结果涨价只维持了几个月。
又如如家,如家刚推出经济型酒店时,可谓找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风光一时,但好景不长,其商业模式轻易被“莫泰”、“锦江之星”等同行模仿,前不久已经报出如家连续两个季度亏损的消息。当下炒得很红的“新的商业模式”也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得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商业模式能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财务绩效?如果能形成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能持续否?
投资是一门艺术,而对信息的解读更是投资艺术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如果对信息的解读都一致,那么怎么会有交易产生呢?挑选好股票是艰难的,得有一种更深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股票投资更要讲辩证法:
1、要全面的看问题,局部信息必须服从全局信息
在投资中要特别重视全局性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产业演进和局部与全局的转化。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和风险,同时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加上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优秀的投资者必须洞察这种变化,抓住全局性的信息、关键的信息,而不要让零碎的、局部的、片面的信息湮没了自己的思考。投资必须有战略性的思维。
2、要发展的看问题,不能静止的看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都会受到五种力量的打击,同时产业内的公司也都在想方设法的与五种力量进行竞争和合作。同时,由于公司自身竞争定位的原因,公司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削弱乃至消失;同样,一些原本没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可能因为价值链的改造而具备了竞争优势,最终脱颖而出。因此,对公司历史绩效的评估时,一定要有更深邃的思维,要洞察出公司的变化,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出公司的管理、运营上的问题。投资不仅需要用好左脑,更需要用好右脑。
3、要联系的看问题,不能孤立的看问题
这个世界上存在逻辑,但不完全是线性的逻辑。在投资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有些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完全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处于整个社会食物链的某个部位,都在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看问题的投资者,或者一味的线性思维而不具备任何跳跃性思维的投资者,都不是好的投资者。
总之,股票投资必须讲辩证法,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有卓越的战略性思维,其思维应该具备全面性、深刻性、批判性、流畅性、简洁性、新颖性、独创性,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具体的技能固然重要,但卓越的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此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像人文学科的知识如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乃至有些兵法等也很重要。成功的人生需要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同样,成功的投资也需要健全的知识结构和强大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往死里分析。
豹豹于2008年8月5日中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