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熊市一来,很多人做起了“测底”的工作,其中有一种论调很有意思,就是:熊市里看PE没有用,要看PB,PB低才见底了。有些人举例说,目前茅台还有10多倍的PB,“股市远未见底”。
本人对“测底”彻底是外行,完全没有任何发言权,茅台我未买过,因此具体估值我也没做过,不过依本人陋见:茅台目前10多倍的PB未必就不合理。
什么叫PB估值?PB估值的来源我没仔细查过,不过其含义很简单:就是给予净资产一定倍数作为公司的近似价值。PB估值应该是纠正PE估值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因为PE可能遇上公司EPS为负值的情况,而净资产很少为负;PE估值对周期性行业不适用,而周期性行业净资产的波动要小得多。
因此,PB主要适用于重资产行业,尤其是重资产的周期性行业,典型的如钢铁、汽车、航空行业甚至券商股。
我想,我们应该思考一下PB估值的思想基础。PB估值的思想基础应该是经济学中的“竞争均衡”学说、重置成本理论及托宾的Q理论(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毕竟PB估值不是我提出来的^_^)。按经济学理论,“社会平均利润率趋同”、“边际报酬递减”应该是长期趋势,各种经济力量在竞争的作用下,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最终能实现生产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均衡,整体经济体系最终能实现均衡状态。
在重资产的行业,其主要资产是有形资产,尽管产品有品牌差异,但总的来说形成差异化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广告费用、分销渠道费用,而且其固定资产、存货均十分惊人,完全是一个烧钱的行业。重资产的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行业,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从长期来看,只能获取与重置成本相当的资本报酬。因此这种行业不能完全按盈利能力价值来进行估值,至少价值投资者应该采用保守的估值方法进行估值。
那为什么通常要给予净资产一定的溢价呢?原因仍在于重置的成本,要重建一个相当的企业,不能光计算账面的净资产,公司有很多表外资产:如研发投入、广告费用、分销渠道费用这些费用一次性的从损益表里走掉了,但这些费用需要经年累月的巨大投入;公司还有一些特殊资产,如未入账的专利;公司特殊的科研人员、行业专家、营销专家;公司的品牌、消费者忠诚度、分销网络等。
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后,完全应该给净资产一定溢价才能真正“重置”一个类似的企业。
A股的确烂公司太多,很多公司的内在价值甚至不如重置成本。但具体到贵州茅台(600519)身上,单纯的看PB高就觉得不合理则有失偏颇。
茅台适用于PB估值吗?显然不能!原因如下:
1、茅台特殊的资产结构。打开茅台最新一期报表,茅台全部资产是116亿,光流动资产就有82亿,其中货币资金是56亿,存货是24亿;茅台全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才31亿。茅台负债很少,主要是22亿的预收账款,是典型的低负债公司。从资产结构上看,茅台根本就算不上是重资产公司。
2、茅台并不是靠大量的有形资产赚钱的。茅台显然存在大量的经济商誉,也明显存在巴老所说的“经济特许权(Economic
Franchise)”。茅台赚钱主要靠的是强大的经济商誉和无形资产,昂贵的品牌、强大的消费者忠诚度、现成的分销网络,可以说茅台最大的价值就是商誉,否则它怎么可能仅凭卖酒就能赚那么多钱呢?
正因为茅台有强大的经济特许权,它跟普通的竞争性公司根本不同,其内在价值肯定大大的超过了重置成本。
3、茅台的重置成本可能极为高昂。从理论上说,茅台暂时无法重置,因为离开了茅台镇就无法造出茅台酒。假如在当地重置呢?
可以说如果在当地再造一个类似的茅台,其重置成本远远超过了账面的91亿权益净资产。因为:a.茅台的账面净资产是极大的被低估的,如茅台的存货资产。茅台目前销售的是5年前的库存。目前的存货资产市值远超账面值。还有固定资产,白酒的酒槽、酒窖按账面值早就折掉完了或者很低微,但这类酒槽、酒窖的重置成本极高,说是升值上百倍都不稀奇,而且花高价买的新酒窖可能就没有那么多酿酒所必需的细菌、微生物;茅台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按账面价值也存在低估;b.更重要的是,茅台有大量的经济商誉,如第一国酒的名牌、强大的消费者忠诚,这些都是未入账的资产。
因此,PB高对很多A股公司而言是有问题的,但对于茅台来说则未必,茅台的高PB有合理的成分,茅台本来就不适合用PB估值。当然,如果未来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茅台的经济特许权削弱乃至消失,其经济商誉并不能转化为顾客价值和商业价值,那茅台就沦落成了一般的商品型企业,是可以按普通的PB估值的。但目前茅台的内在价值应该远在重置成本之上。
豹豹于2008年7月27日上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