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瑶族的奇特图腾

(2015-07-01 08:53:27)
标签:

文化

荔波

旅游

情感

娱乐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瑶族的奇特图腾

    初到荔波的印象,仿佛是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片时时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安居乐园,这个处处笼罩着神秘气氛的远古角落,如一面波平浪静的明镜,在潺潺的时光长河中,宠辱不惊地放映着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起居。

    在瑶寨里最醒目的标志就是牛头铜鼓,牛头铜鼓反映的是瑶族人对铜鼓的重视和对牛的崇拜。

    向导告诉我,之所以会选择牛头和铜鼓作为瑶族的图腾,在瑶族的口头文学中,是有流传的。瑶族以前生活在穷山恶水中,生活艰苦。玉帝知道后,派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来后,瑶族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牛崇拜也成为瑶族祭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等文化的表现,而铜鼓被瑶族视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乐器与神物。白裤瑶族流传了近3000年的铜鼓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目前仅存的400多面铜鼓,不仅是族内重大而神秘仪式上的主角,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眼前这雕塑高8米,牛角间距12米,铜鼓直径为3米,公鼓和母鼓之间的距离为6米,两个铜鼓的鼓面为十二生肖图,与鼓心的12角太阳芒相互呼应,4只青蛙匀称地铸于鼓面边沿,看上去十分震撼。

    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如今,铜鼓做祭祀和欢庆之用,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才被瑶胞们请出来。

    在白裤瑶族民间,铜鼓被认为是一种有魂魄的活物,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从古时代代相传至今日,由家族的“油锅头人”“石牌头人”保管。

    探寻铜鼓自然也就成了我们此次探秘之旅的重头戏。

瑶族的奇特图腾 

瑶寨的牛头和铜鼓

    葬礼上的铜鼓风俗

    我们遇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即将在村内大办葬礼。相传,古时候,白裤瑶族的铜鼓、皮鼓,是对敌作战时用来发号施令的。在一次战事中,白裤瑶族头领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而逝,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开牛”,隆重安葬。从此,打铜鼓便成为祭祀、葬礼仪式上的一部分。而今,葬礼上打铜鼓,更多的是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有驱灾祈福的寓意。

    “嗡轰嗡轰”还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响彻天地浑厚的敲打铜鼓声。这鼓声蕴含着一种悲哀的情调。我们循着这鼓声,朝着远处人群涌动的方向走去。

    白裤瑶族在长者死后先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白裤瑶家二次葬,必须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山坡上一片空旷的田地里,人们已经用木头支起架子,用绳子套住铜鼓耳吊在木架上,10多面铜鼓依次排开,排成一个“7”字形。

    向导告诉我们,铜鼓的排列顺序很讲究:主家请来的排在开头和最后,舅爷家请的排第二,“老同”(兄弟之意)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再依次往后排。而且,就在打铜鼓的过程中,不时还会有乡亲背来铜鼓加入到铜鼓阵中。向导解释说,铜鼓越多,表示主家越有面子。算了下,我们参观的这次葬礼,一共有21面铜鼓加入,据说,这在当地已很是体面。

    敲铜鼓者必须为男性,这是白裤瑶族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在葬礼现场,白裤瑶族的男性们,两人配合打一面铜鼓:一个男子站在铜鼓一侧,左手拿一个用大血藤做的鼓槌敲打鼓心,右手执小竹棍在铜鼓边沿轻轻击打;另一个男子则双手合抱一个木质风桶,在铜鼓背面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共鸣,让声音更雄浑,传得更远。而附近的乡邻们听到鼓声后,便会背着自家的铜鼓,或挑着糯米、米酒赶来参加葬礼。

 瑶族的奇特图腾

铜鼓

    血腥的砍牛祭祀

    我一边踱步到人群聚集的寨院门口,发现失去亲人的这家人正忙着雕刻两根柱头。而柱头上方则篆刻有简朴的花纹,中部还各有一个套环。

    看我疑惑的表情,中年男子再次为我解读说,这两根柱头马上就要竖立在死者坟前的两侧。而在砍牛以后,则要将牛角就插在这套环里,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在死者先前的屋里,停放着他的棺木,悼念者鱼贯入屋,扶棺而泣,感情真挚。屋外一边摆开流水席,另一边的空地上,则有年长者唱起“古歌”,为死者悼念。

    古歌大意是瑶家的历史和处世道德之类。下午4时许,猴鼓声戛然而止,寨中忽然响起三声鸟铳,预示“砍牛”即将开始。砍牛场中竖着木桩拴牛,木桩顶各绑着一根青翠的竹子。这些竹子将要栽到死者的坟前。据说,这样牲口才能随死者一起升到天堂。围观人群如堵,人们翘首以待。这时三名枪手上场,朝天又鸣三响铳。祭师应声上场,端着一箩筐米,拖长声调念念有词,一边抓米朝天空扬去,一边说:“把您的牛领去吧,您放心地去天堂吧……”

    祭祀活动进行了将近一个上午,直到下午4点,鼓声才戛然而止,祭师下场,3名枪手再朝天鸣三响铳。这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弯着腰,人人手握一束青鲜的芭茅草上场,鸣咽着朝牲口走去,抚摸它,向它鞠躬,献青草,场景十分悲切动人,充分表达了瑶家人对牛的深情。瑶山习俗,砍牛手为两名,由丧家和外家各出一人担任。砍刀要磨7天,磨至吹毛可断的地步。砍牛只能砍牛角后面的牛颈,切忌砍在牛角上。砍牛只可砍三、五、七、九刀,具体砍多少刀,由丧家视情况而定,但须是单数。

    “哭牛”后,丧家家族长者领砍牛手上场。长者手捧雪亮的砍刀绕场一周,向参加祭悼活动的众人鞠躬致辞谢,再向牺牲鞠躬致歉,然后庄重将刀授予砍牛手。这时,牛已觉察死亡在悄悄逼近,不安地绕柱子打转、出粗气。

    砍牛是残忍的,牛颈上裂开的口子一尺多长,张开血盆大口,鲜血喷涌而出,在夕阳下闪耀着疹人的红光。砍牛送葬,在白裤瑶族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应该与前辈结伴同行。砍牛时,四方亲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这样一个原始而悲壮的场景,也是探访瑶山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际遇。

    铜鼓是瑶族的灵魂

    葬礼结束后,在向导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族长,得以有幸亲见铜鼓。

 瑶族的奇特图腾

砍牛祭祀活动

    只见每面铜鼓的鼓面中央,都有一个太阳的图案。族长说:“瑶族是个追赶太阳的民族,铜鼓正中央的圆形图案边上,就是光芒四射的阳光。而围在太阳周围的图案,则是紧跟着太阳的瑶族儿女,雌鼓上的爪形图案是老虎的爪子。相传瑶王的小儿子偷吃了粮种,其母亲念了咒语后,他就被老虎吃掉了,为了告诫后人不偷窃,瑶王的妻子就将老虎的爪子剪下,贴在瑶族最崇拜的铜鼓上,代代相传。”

    白裤瑶族铜鼓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鼓有公、母之分。族长指着一面面径为50厘米左右的铜鼓说是雄鼓,而面径为60厘米的则是雌鼓。轻敲几下,雄鼓声音清脆悦耳,雌鼓声音浑浊婉转。族长告诉我们,对铜鼓的辨认主要是靠花纹和音质,特别是音质。任何铜鼓不管花纹怎么样,其音质都不同,通过声音的差异就可辨认出鼓名和鼓主是谁。此外,白裤瑶族使用的铜鼓,每面都有鼓名。这正印证了白裤瑶族的铜鼓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寄托。

    族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铜鼓是整个白裤瑶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所有民族智慧和财富的汇聚,是至高无上的圣物,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我们都很重视铜鼓,非常爱惜它。”然后,族长轻柔地抚摸着鼓面,说:“没有铜鼓,瑶族就没有了灵魂。”

    通过这次亲历,让我更加明白了铜鼓文化作为荔波瑶山瑶族文化中最令人敬仰和思慕文化之一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铜鼓不仅是瑶族最具有生命力的乐器,还是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它见证着一代代瑶族人民生命的终结和节日的欢腾,而瑶族人也正以铜鼓声,捍卫着内心的那片净土。

    回去的路上,我始终在回忆着白裤瑶族砍牛祭祀的场面,那些情景仿佛牛魂不散一样缠绕着我的思绪。它原始、暴力甚至相当地血腥,这仿佛是从布满青苔竹藤的历史深处,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社会的民族鲜活生动的特性。

    古老野蛮的祭祀与充满活力的白裤瑶族人,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却是整个荔波景区旅游特性的一种反射,就像大七孔景区的雄伟、小七孔景区的秀丽,阴阳与雌雄的两面性不仅是白裤瑶族同时也是荔波景区的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