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作往来(2)
(2022-05-23 08:51:49)
经最后商定,计划在17期二版征评栏中刊发。如果您没意见的话,先刊发原文,在19期再登出您的评文(您的评文可重新写寄来),我想这样对高中生来讲更具较大的指导性。望您理解!
致
教安
今天给《作文评点报》编辑史
史
8月10日的信收到了。正不凑巧,我信刚发出,就接到您的来信。现遵嘱重写《正人必先正己》的评语,寄上,请查收。
评文取题为《立意深刻
本决定发《评点<</span>正人必先正己>》影印,后来编辑部有争议而改作征评讨论,我十分理解并欣赏您们的做法。有争议就有活力。能展开讨论,对我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望今后多联系。
祝
编祺
附文:
《正人必先正己》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之作。
首先,自选角度准确,立意鲜明深刻。
所谓自选角度,是指自己选择立足点或观察点来看待客观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或评价。
对今年高考大作文提供的一则寓言诗《鸟的评说》,可以从批评者的角度谈片面性的问题,可以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议“不被理解又何妨”,也可以同时从这两角度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如此等等。
如果从整首诗意出发,从批评者角度开展议论,那是能最容易、最直接地得出“看问题要全面、辩症,不要主观片面”的结论的。而这,正是《鸟的评说》的寓意所在。考生如果从此处立意命笔,无疑是选择了既准又佳的议论角度。而《正人必先正己》开头评述:“这则材料有点令人可笑。可笑之处就在于这些鸟儿都只看到了别人的弱点而没有想到自己。”倘若顺着“只看到了别人的弱点”的思路,进行表层分析,直接阐述片面性问题,那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但考生却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把“只看到了别人的弱点”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在指出病因(没有想到的自己)后对症下药:“纠正别人的错误固然重要,可首先纠正的,应当是自己。”(“正”:使端正,纠正)进而确立了“正人必先正己”的命题,不能不说考生的议论是从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因此,“正人必先正己”正是出于一定的角度在观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从寓言诗的“寓意”自然而然地引申开来而不生搬硬套或无中生有的。我认为这样的立意更为深刻,更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考生自选角度开展议论的天地是很广阔的,对考生自选角度命笔立意,我们不能限制得太死。只要扣住材料,从“寓意”出发,直抒己见也好,引申发挥也好,都是允许的。我们不能说它“把握材料有些偏差”,甚至说它未能切合题意。
其次,此文颇具章法,论述清楚,条理分明,对比法和例证法等论证方法运用恰当,使论证全面、深刻、有力。
由于考生能够把握寓言诗的内容和主旨,明确它潜在的要求,因此能做到以意立题,以意选材,以意定法,以意成章。在开头两段评述材料、引出论题、确定议论角度以后,在第三、四段,先从正面论述,阐明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后从反面论证,用一个假设句带出两点理由,显得简明有力。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从道理上阐发了“正己”的必要。紧接着第五、六两段,又通过引证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事例和我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进一步阐述了“正己”的重要意义,突出深化了中心。最后强调“正己”不应忽视“正人”,指出两者的先后与联系,并提出希望,论述全面深刻,语气恳切,读来令人信服。
另外,语言大致通顺,但个别地方存在语病。
今天给《作文评点报》编辑史
史
您好!
贵报95年第19期样报收到了,谢谢。
对《正人必先正己》的评论,除了发了我写的《立意深刻
对《失》文,实际上我的文章已回答了他的问题。全国不少报刊争相登载了《正人必先正己》这一高考优秀作文(如《中学语文报》《语文报》《语文周报》《中学生写作报》等),难道这些编辑个个良莠不分吗?再从理论上来说,一篇文章的客观效果往往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否则,从局部、从被批评者的角度议论就不好理解了。《中学语文》1995年9月这期所登高考优秀之作《高处的美丽》,如果要这位老师批阅的话,岂不因严重“离题”而打入冷宫了吗?还能见诸报端么?
《判》文指出语言上的问题有见解,但未免说过了头。有些也不符合原文实际。例如作为“判断不严密”的第一个例子,批评者忽略了在“自己最容易了解自己之前还有“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限制词,怎么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批呢?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就是“‘旁观者’未必清”,照王老师看来,,岂不有悖于众所周知的谚语;有一年高考作文题为《近墨者黑 / 近墨者未必黑》,按照王老师看来,只有写《近墨者黑》,否则有违这一家喻户晓的俗语了。写《近墨者未必黑》的统统不及格!又如“这则材料有点可笑”之后明明有“可笑之处就在于……”这样的文字,一定要把它孤立起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的评文很难令人信服(当然,最好把“这则材料”改为“鸟儿们的言行”)。
两文对语言的评价大相径庭,孰是孰非?我认为说该文“语言凝练”也是言过其实了。客观地说《正人必先正己》在语言上是有些问题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未得满文,得了36分(有一位阅卷老师曾打38分)。
以上意见我是跟您随便聊聊,不足为训,仅供参考而已。我很希望就供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祝
编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