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爱的光芒照亮人间135

(2011-10-14 14:14:23)
标签:

杂谈

159
让爱的光芒照亮人间
 
    一年天下大旱。一个和尚四处化斋,但怎么也吃不饱饭,于是他夹进一支难民队伍,靠讨些残羹剩饭勉强活命。
  一天他们走进一座荒山,露宿在一片小树林里。半夜时分,一伙强盗袭击了他们。喝令他们交出财物。
  
      强盗们的钢刀在火把下寒光闪闪,逃荒的人们有的在发抖,有的在祈祷,还有的在痛哭。只有和尚手持念珠,闭着眼睛平静地坐在草地上。
  
    强盗开始洗劫了。他们威胁、恐吓、抢夺,在每一个难民身上搜刮或多或少值钱或不值钱的东西。他们一边抢劫一边怒骂,互相埋怨今夜运气太差,劫了这么一群“穷鬼”。
  
     轮到和尚了。他一副灰头土脸穷困潦倒的样子。穿了一身打满补丁的僧袍,脚边还有一只破碗。“呸!原来霉星在这里,都是这秃驴害的!”匪首冲和尚的光头啐了一口,连搜都懒得搜,就背着已抢到的“财物”,率众悻悻而去。
  
     见强盗已走,难民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世界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只抢我们的而不抢和尚的?有的说,和尚太自私,有福能够同享而有难却不能同当:有的说,也许和尚与那伙强盗有亲戚,所以才不抢他的:甚至还有的说,那匪首说得对,是这和尚的秃头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应该把他驱逐出难民队伍。
  
     听着听着,和尚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念珠也越转越快,一不小心,线断了,珠子一齐滚进了荒草里。他抓起那只破碗,猛地跳起来向强盗们离去的方向追去。
  
      他拦在匪首面前。跪倒在地哀求说:“请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抢劫我,哪怕一件东西也好!”说完,他双手递上那只他认为是自己最值钱的东西——破碗。
  匪首愣住了,他当了一辈子强盗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人请他抢劫的。再看那碗。好像一件刚出土的文物,残缺不全且肮脏不堪。“谁要你的破碗!”匪首被激怒了。
  “不。求您一定要收下!只要您收下这只碗,小僧就有救了。”和尚继续哀求道。
  “有救了?”强盗们都坠入了五里雾中。分不清东西南北。“去你娘的,老子还要赶回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呢!”匪首不耐烦地劈手夺过破碗,用力捧在地上,继续赶路。
  
       和尚双手捧着破碗的碎片。泪如雨下,这只破碗已经跟了他二十多年了。哭了一会儿,他又突然高兴起来,他终于可以回到难民的队伍中,并且向他们说:“瞧,和你们一样。我也遭到了强盗们的野蛮抢劫,我吃饭的家伙都被他们摔得粉碎,不信请看这些碎片!”

     智慧小语: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群难民,自己落了水偏要把别人也拖下水,嫉妒使他们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友爱、理解和宽容。

    有人说嫉妒是一种灵魂劣等病,是自己作践自己。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极度敏感,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伤得体无完肤,跟他相处就像守着一颗“定时炸弹”,时时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就会突然爆炸;心胸宽阔的人豁达大度,不但自己不会整天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平和安乐,让人不由自主想与之接近。所以,容人的气度非常重要,凡事不必太过计较

    但愿和尚的悲剧不再重演。让爱的光芒照亮人间。

温故知新篇
 
59 出使狗国,方进狗门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智慧小语:以貌识人,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智慧依靠强大的心灵和优秀的头脑,而不是外貌。仅靠表面现象来看待人和事物的时候,首先被欺骗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力量只能让人口服,气量才能让人心服。

160有一种智慧叫放下
  
    一天凌晨两点,我睡不着觉,便把身边人踢醒了问他:“哎,今天买葱的一块钱,你记账了没?”
  
    他很配合地清醒了一下,说记了记了,而且还有条有理地说:“葱,一块;馄饨一碗,一块半;电费,九十六块五……”我怨一声,又踹他一脚:“你以后少打游戏!”
  “是,是……”他迷迷糊糊地答应,接着一个翻身,又睡着了。
  
     我家里有本账本,一个破破烂烂的硬纸壳笔记本,每天的菜金、米钱、煤气水电、人情往来花销等都记在上面,没事我就会翻看一下。看完了,再去翻存折,看着上面不多的一点数字贼贼地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古之人不余欺也!然后,我就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羞愧:唉!一只钻到钱眼儿里的骆驼,进不了天堂。
  
     后来,我知道了虚云老和尚。人家活到120岁,那么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想不到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世界上的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这三个字就够把人忙死了。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不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花时间,费功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啊,原来活佛也不是踩着莲花在天上走的,他也要穿衣吃饭,真的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老和尚的话里分明裹着一颗颗的明珠:“烦恼即菩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放下,放下”……像荷花的花心、琥珀里的蜜蜂翅,或是陌上墟里人家传出的炊烟、灶间的亮焰,格外暖动人心。
  
     再看一些人,他们高高在上,说着一些玄妙的话,搞一些繁杂琐碎的仪式。很多时候,就有些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了。若是先存了这么一个心,那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就都看似出尘实则满是厚厚的尘味,有点像女子脸上搽的脂粉,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真的,平常做事,平常说话,平常行路,平平常常……多好。
  
     把手边的事情做好,把要读的书读完,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香香地睡觉,不思索,不思量,把每时每刻的“当下”过好,这就是道。
  
     其实,真正的生活,要落实到吃饭、数钱、睡觉、哄孩子,才算有意思。柴米馨香,人间天堂。
  
    不像蚂蚁那样“奋斗”
  一直以来,“奋斗”被我们当成一个美好的词汇四处颂扬,它往往和艰辛、坚韧等数量可观的褒义词相提并论,褒扬着一个人的行走轨迹。
  
    但是,奋斗就一定意味着辛苦吗?
  我不这么认为,就像别人觉得蚂蚁很勤劳,我觉得它们是傻瓜一样。我曾经看见一只蚂蚁衔着一粒麦子用力往自己窝里拽,地上坑洼不平,那家伙真称得上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它到了洞里,我想,这下该歇歇了吧。哪里知道,一转眼的功夫,大概连擦把汗的功夫都没有,它又匆匆忙忙地出来了。这次它把一只蜻蜓翅膀像孙悟空扛芭蕉扇似的举了回来,简直跟地主老财似的,聚敛无度。
  
     等到后来我长大了,才发现“奋斗”中的人类的很多做法,与这只蚂蚁何其相似。
  
    现今的报纸上爱提这样一句话:“如果你20岁不年轻,30岁不强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睿智,那你这辈子就别想年轻、强壮、富有和睿智了。”号令一出,人人狂奔,在脑海中疯狂旋转的念头是:快,快!不年轻就来不及了!不强壮就来不及了!不富有就来不及了!不睿智就来不及了!
  
     追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打着“奋斗”“追求”的名义不知止境不知进退,就有些可悲了。
  
     这么多年,我打拼不止。我被裹挟在汹涌的人潮里,向前赶路。我把自己变成一棵青皮的小树,枝啊叶啊伸向天空,无休止地索要阳光、空气和水分。根的每一条须都深深扎入土壤,汲取营养、水分。当智慧、仁惠、节义、妻、夫、子、女一股脑来到的时候,树老了,皮僵了,身上布满了一个又一个的节疤,阵阵秋寒入骨中,冬天正漫步而来。
  
     我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以前穷得紧,一个出过国的邻居对他说,外国人天天吃鸡蛋,听得他馋死了。于是他就发愿,说等挣了钱,要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拿来买鸡蛋。现在他四十岁有余,一个月的工资买一卡车的鸡蛋都绰绰有余。可是,他说不幸福。一个鸡蛋的幸福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所有的鸡蛋也无法为自己的幸福增加一分了。什么都有了,可是快乐没了,幸福没了。

     智慧小语:其实,“奋斗”的辛苦程度与你欲望的指向紧密相连,你沉迷得有多深,你“奋斗”的路途就有多辛苦;你有多超然,你“奋斗”的路途就有多平坦。
   
    放下不是不要、丢弃(金钱、名誉、地位……),而是看清楚,弄明白这些的本质,就会少一分贪念、执着的念头。

温故知新篇
60  不扬人恶
     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颜回说:“本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
  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
  
  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又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他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播之中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他人,进而给予关怀、帮助、提醒,相信会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惭愧,改往修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