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记忆》尹跃翔诗集《化蝶》出版(1252)

(2025-06-04 09:53:58)
分类: 诗歌

 《难忘的记忆》尹跃翔诗集《化蝶》出版(1252)

     《难忘的记忆》画刊选登(连载1252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尹跃翔诗集《化蝶》

 

《难忘的记忆》尹跃翔诗集《化蝶》出版(1252)





《难忘的记忆》尹跃翔诗集《化蝶》出版(1252)

作者简介:

尹跃翔,1960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淳化县余寨村,中共党员,先后担任过生产大队副大队长、人民公社文化站站长、乡政府文明专干,曾担任淳化县、三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药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主任科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歌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三原县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同年10月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网》《星星诗刊》《中国妇女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日报》《咸阳日报》《华商报》《延河》《秦都》等种传媒发表诗歌800余首。第一诗集《情歌飞花》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难忘的记忆》尹跃翔诗集《化蝶》出版(1252)


 

    蜕变与梦蝶的追望 

   董信义咸阳市作协副主席

读尹跃翔的诗,我有一种认知,诗人都是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的。诗人对世界和自然的关注是发自心底的。诗人有热情,有激情,有才情,当然得更有思想。诗是诗人心灵的触角和情感与思想的激流,无所谓题材,无所谓写法,只要是真诚的、认真的、直接的,诗就会潜入人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诗人里尔克说,诗不是情感而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去看,去体验,如果回忆很多,我们还必须忘记,还必须有很大的忍耐力等待它们回来,直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的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这似乎也在告诉诗人们,诗人要深入生活,直面人生,要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重构诗的灵魂。

尹跃翔就是这样的诗人,他在生活的基层,感受的是形形色色的外象和存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重的是眼前的景象和感受的浮尘,随着风的起舞与云的舒卷,把自己放在人群或者静夜的书桌,沉淀过滤后,心中自然会泛起诗歌的浪花,燃烧起诗人的理想,释放出炽热的能量,给自己以慰藉,给诗坛以惊喜。

诗集《化蝶》呈现的,就是这几年诗人的体验和感受。诗集分了四辑。第一辑是“乡恋流火”。写乡情、写故土、写家园,诗人满怀挚爱,落笔必有深深的爱和悠悠的情。无论是写父亲还是写母亲,写时令还是写乡土,写怀想还是写追望,都以洗练的文字和闪光的诗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二辑“时光匆忽”。触动着四季轮回的嬗变,感受着人间烟火的蒸腾,把生命体验、人生感受和对万象的感知融于笔端,投射出诗人的责任和良知,使命和觉悟。第三辑“情思如蝶”。诗人是灵性的、多情的、真诚的。心中的爱如蝶而舞,爱春华秋实,爱人间至真,爱心中的太阳,也爱静夜的月光。诗朴实而不乏空灵,意远而不乏沉实。第四辑“诗韵飞翔”。诗人一生对诗性的生活和诗性的人生有执着的追求,固然本真,固然简朴,固然超常,但都在必然与自然之中。诗人是一个脚踩大地,心在云端的人。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平和的人生心态使《化蝶》显得多姿多彩而不浮艳。同时,《化蝶》也在万象寻觅和追问中有一种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这是可喜的,更是值得认可的。

诗人米沃什说,我把诗歌定义为“对真实的热情追求”,而毫无疑问它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科学和哲学可以改变一个事实,也即诗人站在现实面前,这现实每日新鲜,奇迹般的复杂,源源不绝,而他试图用文字抓住它。尹跃翔就是这样的诗人,对生活有极大的热情,对真实有极大的热情,对现实和未来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有极大的热情。他的诗题材广泛,所能触及的一切都能如诗,《化蝶》 就是最好的印证

正因为对真实的热情和追问,对细节的触摸和反思,诗人笔下的诗性就显得有点儿含蓄,甚至在意境的营造上就缺乏执着,或者部分诗歌很难深入骨髓,传递着真诚和热望,但力度就显得有点儿不足。这很正常,任何诗人都有自己飞翔的翅膀和受损的羽翼,只要坚守和追求,诗人必然登上高岗,看到更为壮丽的人生景象。

尹跃翔是在行走中捕捉风景,也是在行走中实现蜕变和梦蝶的。一切都是行云流水,诗人自有自己的格调,诗人自有自己灿烂的明天。敬畏天地,自当敬畏中华文化,敬畏神性的汉字,使每一个文字在诗句中闪光,诗的天空定当高远蔚蓝。是为序。

2022年9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