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0)

(2025-05-28 08:08:28)
分类: 综合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0)

      《难忘的记忆》画刊选登(连载1250

 

      《人·漫话生命》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0)

       张福生著《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0)

        《人·漫话生命》作者张福生(摄影:程翔)

 

 

2.6  医学与生命

 

(陕西)张福生

 

从猿进化到人开始,人的生命就开始与医学始终纠缠在一起了。医学是作为与生命相伴,与健康相随最久的一门科学,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医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统一定义。一般说,医学是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也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人为本”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突出人的健康,加强预防,治疗疾病,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社会人群的健康,这是医学自始自终的使命。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而不是“消灭疾病和阻止死亡”,把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结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把医学当作社会中一个综合性的支持性的社会事业。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H·特瑞斯特拉姆·恩格尔哈特教授在《预防疾病》序言中指出:“预防疾病学是全部医学的希望”,“医学的伟大志向是我们将学会如何预防疾病和早亡,而不是简单地对待疾病和对其后果进行治疗与改善。”

医学原本就不是纯粹的科学,它必须有艺术之光的启示,博爱精神的训导,才能更好地从人性角度看待疾病现象,跳出科学崇拜、技术至上、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魔影。医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主要在技术方面,而且还在社会和道德方面。中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之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得以成立的前提就在于它的“仁”性,在于人内在本有的恻隐之心,爱心是医学的起点。医学的目的就是消除对人体有害因素的干扰,协助改变或替代被破坏的结构,使人机体生理平衡。临床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或技艺,是以改善人生、完美人生为宗旨的。

WHO(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现代医学对健康和长寿的贡献仅有8%,而其余92%的分布是:父母遗传因素占15%,气候因素占7%,社会因素占10%,个人生理、心理状态因素占60%,这的确是现代医学的悲哀。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医学科技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开,就是一些常见病,在应用成熟的疗法时,仍然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何况是疑难杂症——这,就是当代的医学。我们每天面对许多病人的咨询,他们询问的疾病中,真正有特殊有效的疗法并不多,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学者们也承认,对疾病三分之一有好疗法,三分之一有疗效,三分之一无办法。人们应“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现代医学对现代的“慢病”的治疗仍然处于力不从心的严酷现实状态,医学应正视现实,既不心存幻想,也不必自暴自弃,相信任何难题终有解开之日。

医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从事医生职业,不光是谋生手段,它是精神事业。佛教中的佛有药师佛,他是如来佛的一个变身,慈悲的佛祖也是行医的。《圣经》里,耶稣在显示他的圣迹时,最主要的方式是行医。《说文解字》中写到:“医,治病之工也。”古语讲,“医者意也,唯思之精者得之。”“医者,仁术也。”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每一个环节几乎都与医生难分难解,我们在医院出生,从此常常出入其中,年老多病时更是去得更勤,最后还往往在医院里告别人世。

医生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神圣的职业要求医生应具有人文精神,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的尊重,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古语云:“三折肱而为良医”,医生当敬畏生命,怀有仁心,行为善为,用良心和仁爱之心去对待病人,不要当病不当人,要知道,医生面对的是镶嵌在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种病。人在医生面前,人是病人,是亚健康人;在现代医疗检测仪器设备面前,人是肉体的物质,人是CT的图像,人是基因……好像没有人了。要“知道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他有什么样的病更重要。”(希波克拉底语)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位擅长看妇科的老中医,在给一位男病人诊脉时,眯眼不抬头,问病人:“月经多长时候没来了?”病人这才说:“我是男的!”看来,这位医者只顾看病,连人的性别都不管了。

医生应当知道,生命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赋予了人体生命具有自组织能力,自调节能力,自我修复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超出了医学或医生的预测。临床治疗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帮助病人扶正祛邪,由失衡到平衡的过程。要知道,一切对生命发生影响的东西,都是由生命体独立地决定、改变和改造着的东西。医生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是,“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的爱心可以化解病人的痛苦,医生的人文素养常常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多年来,以医院以基础,以疾病为中心,临床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看病,大部分病人仅仅只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个疾病诊断及相应的治疗药物,其它什么预防为主、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死亡教育等知识那能顾得上开展,即使有机会,现在医院的医生在这诸方面的知识仍然很有限,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96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应当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健康科学。健康科学将不再是单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以人为本”的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疾病”和“健康”的和谐共演即阴阳平衡为目标和原则,发展这种对付疾病的自我调节平衡机制、自我抗病能力或痊愈疾病能力,以及抗疲劳、抗衰老的能力等。爱迪生曾说:“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饮食结构、饮食的保养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未来的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医学将以“保健园”形式,逐步取代以治疗为中心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作者简介

张福生,男,汉族,19432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张家坡。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地段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88年调回三原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先后担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职务,2003年退休。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业余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20124月,张福生著《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