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县大佛,唐,四川省荣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县大佛在1956年就列入省保一批,因有楼阁保护,留存状况较好,而其侧曝露在外的造像则风化严重,略存大概而已。国保名单中标注的时代是唐,大佛寺内也采用此说。文革前的调查则据县志定为宋,概云:元丰八年(1085)僧淳德凿像,元祐七年(1092)成。
造像依山开凿,现有10龛50余尊,题记6则。大佛龛高40米,宽16米,深14米,内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高36.67米,为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头饰螺髻,顶有肉髻,长方脸,大耳高鼻厚唇,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祇支,右手抚膝,左手平放膝上,手心向上,掌中握摩尼珠,善跏趺坐在金刚座上,脚踏双莲。
大佛曾施金身,记得看过介绍,云民国时贪官刮去了金箔。修补的痕迹也明显,右肩似有石砌的部分,不知是否当年凿像就如此,而胸前用砖头填补,未免草率了吧。旧佛阁一度被拆除,可观全身像。现在又覆一阁,感觉建得有些粗糙,距离佛像过近,有所闪失很容易损坏造像。且在顶楼平台上,屋檐挡住大佛颈下部分,只能仰望佛颜,须再爬铁梯,也不过略升高一些而已。这里设功德箱,意思也很明显。
大佛寺门票60元,比较贵,但对70岁免票老人没有精细到出生日,过了年头就算到岁数了。









从长梯登上半山,先是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罗汉堂,其后才是大佛。山崖下部还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达摩祖师像一尊,高4.9米。当时看到大佛多了一点兴奋,尽管每处殿堂都扫视一遍,仍然错过了。
大佛楼右侧山壁下部还有清光绪年间陕西镐京人张腾蛟书“白云深处”四字,每字高1.6米,宽1.4米。字前为文物展厅,展示高山镇营盘村出土的明代湘阳洞石刻造像。此批造像原有108尊,1952年冬毁埋于地下,庙宇在1958年秋拆毁。1993年夏始为当地村民挖出部分,复原施彩,1997年运至大佛寺陈列。这批造像保存较好,而神采似乎逊色不少。





大佛头部两侧崖壁也有造像题刻,惜残破殆尽。其左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赵熙题记,岩石表面已经起皮,部分已剥落,如果继续恶化,字迹磨灭,也是迟早的事。此处即是古啸台,但我忽略掉“嚣台”的题刻了。台下有宋隆兴元年(1163)荣守李焘(1115-1184)题记,后云丁卯重书,又不知相隔多少年月了。此处造像头部皆毁,身躯仅存轮廓。沿山路下行转弯处又有罗汉像一龛。





大佛右侧则有纪念陆游的放翁亭、松香亭,可惜都是重建之物。崖壁上所刻像似乎都有题榜,涂鸦满幅,已不知原来为何字了。



大佛寺内还有两处外来文物。王梦易墓表,原立于王序塘村,1993年移至大佛寺。碑立于宋宣和五年(1123),为荣县现存最早的墓碑。碑高3.5米,赑屃碑座,额篆书“大宋故赠通议大夫王公墓表”,碑文35行,行70字,共2000余字,张商英撰文。王梦易(?-1086),字潜夫,荣州人,其子王庠为苏轼侄女婿。



其后有王天杰烈士祠碑。王天杰(1888-1913),字子骧,荣县王家坝人,同盟会员,荣县独立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讨袁战斗中兵败被俘,在永川遇害。1941年在其故居建祠并立碑。碑高2.7米,额刻“铭德扬休”四字,碑阴刻王烈士传,碑阳刻于右任题并书七绝二首。此碑原在富南乡波罗村,墓已毁。


大佛寺山门内还有四个展厅,有一处为荣县历史,估计有许多地方文物,未及入内。又有一处为宋代墓室石刻,石板都很大,以武士、妇人、花卉雕刻为主。此次荣县之行是临时增加的,未做功课,印象中大佛不远有罗汉等造像,当时以为啸台所见即是,回来翻阅资料,才知200米远有罗汉洞造像,1950年代调查时定为宋,后来结合文献记载,重新确定为中晚唐。当时不知还有此妙处。造像经文革,面部有不同程度破坏。记起从大佛往镇南塔,途中经过数龛,见风化严重,未停留,如今想起,莫非这里就是罗汉洞?从二佛寺出来后,沿山崖徘徊一过,也忘记到此探个究竟了。
荣县二佛凿于唐代,已列入省保八批,共计93龛1000余尊,但风化严重,其中1-13龛在二佛寺内。7号龛造阿弥陀佛像,高5.8米,施金身。看过1950年代调查的图片,似乎佛衣上绘有图案,但现场草草所见,已无印象。寺内造像皆重妆过,比较俗气。
二佛寺为尼庵,不允许拍照,入乡随俗,谁叫这是人家的地盘呢。好在寺外露天还有数龛,师傅、居士就管不着了。但风化严重,拍照兴趣顿减。寺里门票1元。





从二佛寺出来,闲得慌,就往老城走走,却在路上瞥见寺左侧的崖壁上还有造像,也是风化到快消失的地步。随即寻路探访,真到崖下,反而什么也看不到,像都在头顶上。遂往人家房顶上走,原来中间一段为金碧崖,居住于此的大姐说1996年他们搬来此住,崖上还有不少像,如今快风化完了,加固危岩又损坏一些,所剩就这点了。



在崖壁东南尽头,又看到数龛。居住于此的八十岁婆婆说叫万人岩,并说岩下的房子就是过去的大殿,这也与1950年代调查所云古佛寺位于千佛崖(二佛、金碧、万人的统称)的东南端相吻合。此处被承包给人开苗圃,有围栏隔着。从外看所存无几,只有一龛西方净土变略可观览。另一大龛佛像全无,只余宝座,龛外左侧还残存一些雕刻。



附录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中转述的历史文献:
1、大佛岩
大佛山在县南一里,中有佛像,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架殿十层,北麓有真如崖,有龙洞,深广容数百人。(《四川通志》卷十七《山川》)
大佛崖,在东郊,宋曰东山,元丰十八年(按:宋元丰只有八年,十应为误书——作者注)僧淳德凿像,元祐七年成。......迤南曰罗汉洞,宋曰龙洞。(民国版《荣县志》)
2、罗汉洞
龙洞,在州东南四里真如院,岩穴峭深,耆旧相传以为龙洞。龙洞之左有岁寒堂,堂上即真如阁,堂上石壁奇峭尽巨柏。(《舆地纪胜》卷一百六十)
龙洞也,今罗汉洞,世称龙秋夜月,唐开化寺,沿崖佛相悉唐凿。(《荣县志》)
李栖辰造弥勒像记,正书左行,会昌七载丁卯二月十日,在四川荣县。(《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六)
3、二佛岩和千佛岩
古佛寺所以述水西来也,由西门循隍至小南门,......有尼庵曰法华庵,上为金碧岩,横障南部,佛像林立,又名万人岩。......全山如屏,沿岩多佛像,宋时金碧灿然,故称金碧岩,又曰千佛岩。(《荣县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