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关于创新农村扶贫制度的专题研究(5)

(2008-07-16 16:55:0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贫困人口

恩格尔系数

人口规模

奥运

分类: 扶贫论文

关于创新农村扶贫制度的专题研究(5)

 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王思铁

 

      

     三、当前的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农村扶贫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总的来说,目前农村扶贫面临着三大挑战,即: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绝对数量依然很大,减少贫困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的同时,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从四川的现实看:

    (一)贫困地域广。按照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四川分别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1万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占全国592个县、14.8万个村的6.08与6.76%。全省181个市(县、区)中有160个有扶贫任务,扶贫任务相当繁重。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重点县等的贫困面大自不待言,其他县如:地处丘陵地区的安岳县等的贫困面也很大。据四川省统计局编印的《领导干部农村工作手册(2005)》中介绍,安岳县有39.78万个农户、139.61万乡村人口、分别排列全省第1、2位,但人均纯收入2621元、排第87位;年末实有耕地7.94万公顷、排列全省第3位,但农用化肥、薄膜分别排49与51位;有乡村劳动力84.02万人、排列全省第1位,但人均外出从业收入仅为465元,在全省属中等偏下;恩格尔系数为67.43%,超过全省所有老区县,也超过省内的甘孜、阿坝、凉山州48个民族县中的21个县。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以恩格尔系数60%之上即为贫困的话,那么,安岳县的贫困即属于整体性的贫困。

    (二)贫困人口多。2005年底,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84.60万人,约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2.86%;低收入人口410万人,约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6.68%(见表3)。虽然比率不是特别高,但绝对数量并不小,两项合计594.60万人。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一天1美元的标准计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不低于1000万人;这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小国家的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这在四川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就能为突出。从恩格尔系数看,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编印的《领导干部农村工作手册(2005)》反映,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中仅有1个县在0.6以下,其余县都中有5个在0.6—0.7区间、有3个在0.72—0.8区间、有8个在0.81—0.9区间、有1个即石渠县高达0.92。即便以我国的贫困标准衡量,该州也有一半的县属于整体性的贫困。地处川东北的通江县,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2005年底尚有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36.48万人,占农村居民总数的55.1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4.31%。

 

  十五期末四川与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比较     单位:元、万人

 

年份

绝对贫困人口规模

    低收入人口规模

两项人口规模

绝对贫困发生率

标准

四川

全国

标准

四川

全国

四川

全国

四川

全国

2000

625

308.60

3209

626-868

733

6213

1041.6

9422

4.51

3.40

2001

630

278.60

2927

631-872

663

6102

941.60

9029

4.09

3.10

2002

627

248.60

2820

628-869

590

5825

838.60

8645

3.66

3.00

2003

637

217.60

2900

638-882

520

5637

737.60

8537

3.23

3.10

2004

668

197.60

2610

669-924

460

4997

657.60

7587

2.96

2.90

2005

683

184.60

2365

684-944

410

4067

594.60

6432

2.74

3.17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历年对外公布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各年《统计公报》、《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等数据整理。

 

    (三)贫困程度深。一方面,目前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收入上限为683元,仅仅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803元的24.37%;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上限为944元,仅仅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3.68%。1985年国家确定贫困标准时,贫困农民的纯收入上限为200元,相当于全省农民平均纯收入315元的63.49%,而2005年的683元仅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37%。另方面,现有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四川盆周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高原区、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的贫困”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省贫困地区尚有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14172个,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需要移民搬迁方能脱贫的人口有85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000万人、不通公路的乡与村分别为59个与7985个、不通电的村2340个、不通电话的村28800个;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土385万公顷,严重沙化、退化和鼠化的草场7676万公顷;贫困人口中成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4.15%,每千人拥有医生仅1.24个。

    (四)返贫问题重。由于贫困标准低,返贫问题历来是四川农村贫困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就更加严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就学返贫、超生返贫、市场风险返贫、天然林禁伐等是返贫率高的主要原因。“十五”期间,每年全省返贫人口都在两成以上。有的年份如2004年,川东的达州、南充、广安、巴中市等地发生百年罕见洪灾,返贫人口超过了当年的脱贫人口。还因天灾、就医、就学、市场风险等原因,一些原本不贫困的农户,也步入了贫困户行列(见表4)。“返贫跟着脱贫走”的现象在蔓延,返贫与新增贫困问题突出,使得反贫困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表4    2004年川东四市洪灾返贫困及新增贫困人口规模    单位:万人

指标名称

农村

人口

受灾

贫困

返贫人口

新增贫困人口

人口

人口

数量

比率%

数量

占贫困人口比率%

达州市

535 

404

72.9

55.1

75.5

261.6 

358

南充市

587

152

34.2

8.8

25.7

36.8 

107

广安市

384

160

28.6

11.9

41.6

61.6 

215

巴中市

305

80

84.2

22.2

26.3

15.2

18

合 

1811

796

219.9

89.2

40.5

375.2 

170

资料来源:根据上述四市上报灾情报告数据整理编制。

 

    (五)区域性突出。四川的甘孜、阿坝州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阿坝州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三个州48个县(市)中的29个非重点县与有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相比,不管是贫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并且是人口贫困与区域贫困相互并存,属于整体性的贫困。据四川省统计局编印的《领导干部农村工作手册(2005)》中介绍,就恩格尔系数来说,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以恩格尔系数60%之上即为贫困的话,那么,三州48个县中有72.92%的县即属于整体性的贫困,最高的甘孜州高达94%以上(见表5)。从恩格尔系数看,甘孜州18个县中仅有1个县在0.6以下,其余县中有5个在0.60—0.70区间、有3个在0.72—0.80区间、有8个在0.81—0.90区间、有1个即石渠县高达0.92。即便以我国的贫困标准衡量,该州也有一半的县属于整体性的贫困。四川有63个革命老区县,整体老区的巴中市也是区域性强,贫困问题集中连片的地方。

 

5   “十五”末三州48个县恩格尔系数分县分段表          单位:个

 

指标名称

县数

30%以下县

30-40%

40-50%

50-59%

60%以上

分         

最富裕

富裕

小康

温饱

贫困

甘孜

18

0

0

1

0

17

阿坝

13

0

0

3

6

4

凉山

17

0

0

0

3

14

合计

48

0

0

4

9

35

 

资料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统计局编《领导干部农村经济工作手册(2005)》

 

    (六)传递性凸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贫困,许多是暂时性的贫困、是一代人中阶段性的贫困,别说一项大的政策、一个好的举措,就是一个有效的“偏方”,也可以药到病除。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持续性的、终身的、代际性的贫困,具有很强的传递性,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通江县文胜乡文溪口村6社66岁的李元弟,一家4口,另外3人皆属病残,就靠他一人种田过活。自上世纪60年代初来,一直处于绝对贫困之中。该社32户、137人,像李元弟这样贫病交加、赤贫如洗的持续性贫困户就有4户,占贫困户的四成以上。

    (七)隐性化较强。现在虽然许多地方看上去解决了温饱,但事实上贫困问题隐性化较强。首先是贫困标准很低,从统计数据上看全省低于683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184.60万,但农村里那些不再列入贫困人口统计的农户,仍有很多人无法保证温饱,返贫者大有人在,而这些隐性存在的大量贫困人口,却得不到任何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其次是来自政府、统计部门的数字并不准确,这些部门公布的数字远远高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不能准确反映群众的贫困状况。第三是“万村扶贫”之外的贫困人口有近40%,约400万人,游离于扶贫规划之外,没有纳入到扶贫之中。四是近年来大兴产业扶贫,在很多村都存在个别或几个富裕户,几家人的高收入一摊进人均,就造成几个村都脱贫的假象,在一个乡或一个县,也不凡这种现象。(连载5)


  本报告为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研究项目《西部地区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04XJ1018)的阶段成果之一,全文分别刊登《老区建设(ISSN1005—7544/CN36——1151/C)》总第225期、《牛若峰工作室通讯》总第52期、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总第36期、经济日报社《县市领导内参》总第29期;2006年9月又作了较多修改,增加了新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