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农村扶贫开发(连载3)
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王思铁
三、特殊类区扶贫开发
1.[阿坝试点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杜青林、刘奇葆、蒋巨峰等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及时试点前期工作。二是积极行动。坚持不等不靠,把解决最穷的村、最穷的户、病情最重的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赶紧做起来,先后启动了病情普查、卫生防治、易地育人、更换粮食、科技攻关、饮水安全、社会保障、易地移民、调整产业结构等工程。三是落实资金。截止2007年12月底,国家及省、州、县共落实资金3.38亿元。其中国家6343万元、省2.32亿元、州2985万元、县150.80万元、社会捐赠1036万元、其他106万元。四是易地育人进展顺利。将11个病区县的易地育人学龄儿童2.64万人,采取教室、课桌凳、宿舍、床位、教师“五打挤”等方式,提前安排进入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学习;建改的34所易地育人学校投入使用。五是更换粮食、饮水安全进展好。2007年为病区群众供应粮食643.73万公斤。完成了病区8.30万人和73所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国土资源部门打深井25口。六是社会保障全面启动。将全部大骨节病患者纳入了农村低保,将Ⅲ度患者按照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纳入供养,启动了6个农村敬老院和11个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51万人,发放救助资金928.50万元。七是卫生防治和科技攻关力度加大。完成了全州大骨节病普查工作;将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放个人缴费补助金43万元。启动了大骨节病地理环境可控性关键技术研究、大骨节病环境危险因素与人体交互作用研究等6个科技攻关课题。八是加快实施扶贫开发。启动了74个扶贫新村建设,9个县、950户、4820人扶贫搬迁试点,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稳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富民安康工程]
2007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甘孜州实施“富民安康”工程,2008年又将其扩展到四川整个藏区。这一工程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特色经济、生态建设、政权建设和对口支援六个方面的项目,去年全省共投入资金15.7亿元,既有效地改善了民生,又为发展打下基础,增强了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的各个项目进展顺利,一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国道318线东俄洛至八美段21.2公里公路主体工程完工,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531公里;康定机场试飞成功;“乡乡通邮”工程覆盖全州50%以上的面积。二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完成了全州年度“普九”任务,新龙、白玉、德格三县实现“普九”目标,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40元提高到100元,培训州内教师585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州14个县的58.38万农业人口,建成村卫生室261个;解决了2.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5200户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安装太阳能灶4万台;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000人、移民扶贫3040人;人、草、畜
“三配套”深化升级项目惠及牧民5000户。三是在特色经济方面,相继启动了夏塞银多金属矿采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牦牛繁育基地建设等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项目;完成了旅游线路要素整合方案,培训了旅游专门人才315名。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度推进,退牧还草范围由8个县扩大到12个县,新增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155万亩。五是在政权建设方面,启动了人民法庭建设25个;州县检察院“两房”建设全部立项,5个正式开工;培训新任乡村干部7000多人、乡镇“双语”干部50人;农牧区“三老”干部关爱工程向3375人平均每月发放生活困难补助180元。六是在对口支援方面,组织省级机关干部职工向“太阳能发展”等项目捐款捐物,支持农牧区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在成都、德阳、绵阳各开办的2个“甘孜高中班”已招生行课。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2007年扶贫开发方面共投入专项移民扶贫和易地搬迁补助资金2840万元,实施移民扶贫984户5000人;完成5500户人、畜、草
“三配套”升级深化项目示范户建设。
3.[民族地区扶贫]
我省民族地区的范围:除甘孜、阿坝、凉山州47个县、4个自治县外,还有绵阳市的平武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雅安市的石棉县、攀枝花市的盐边县、米易县、仁和区按照民族自治县对待,共涉及三个州、57个县(市、区);另有103个民族自治乡镇(在57个县内有72个)。2007年,全省57个民族县全年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1.29亿元(不含阿坝州试点资金),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74亿元、以工代赈扶贫资金405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4.35亿元、利用外资2173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68亿元、其他扶贫资金8922万元。扶贫开发项目覆盖了2184个村,25.18万农牧户,其中贫困农牧户11.52万户。新增改田改土1.14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40万亩,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面积14万亩,新增蓄水量2.59万立方米,新增灌面2.37万亩。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0.12万人、牲畜35.14万头。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5.03万平方米,实用技术培训32.8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5.85元达到3016.73元。有9.9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
15.58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扶贫试点工程]一是”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仪陇、南江等6个县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南充市当年启动实施的扶贫新村也普遍开展此项工作。这样,不仅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进而也整合了扶贫资金,有效弥补了贫困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高了贫困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二是通江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试点工作。三是开展了升钟水库、广安水淹区的试点。同时,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继续实施扶贫贷款直贷到户财政贴息改革试点工作,效果明显。
5.[革命老区扶贫]四川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战地,川南古蔺、叙永县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地方,川东的通江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目前,四川有63个革命老区县。多年来,经过扶贫开发,这些地方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至今仍然很贫穷。2007年,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加强革命老区工作部署后,我省成立了四川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挂靠省扶贫开发办。开展了革命老区情况摸底调查以及专题调研,草拟了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决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