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里里分析过一次伟大的孔融,今天早起突发奇想,特别想再写一篇凑凑热闹。
为了避免记忆错误,我先请小艾跟我讲了一遍这个谣传已久的流言,然后更加确信——没错,一直到要回答他老爸提出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之前,孔融这倒霉的熊孩子,从头到尾都安安静静地执行他分梨的任务,没有和其他人进行过任何交流,没有说过一句话。
也即是说,除了在面对 “父亲”
这一权威象征的时刻,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在这个故事所描述的孔融的精神世界里,他的那些配角哥哥、配角弟弟,都完全没有开口说话的必要,只需像个木头人一样直愣愣地杵在事发现场,充当一个没有大脑、没有个人意识、没有口感偏好的超级龙套,就好。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描写典型自恋者的生活状态的好故事。
在这样的生活中,对话,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一切一切的对与错、好与坏、光荣与卑微,都是由我定义、由我管控、由我选择的。
想象这样的世界,甚至会让此刻正在写字的我感觉窒息。
似乎连空气,如果未经那个光荣伟大的 “我”
的授权,都不应该是可以流动的。
这么说,可能让大家会觉得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
但其实一点都不远。
比如说一个伟大的妻子,一连几个周末都安排
“配合丈夫的爱好”,比如爬山、看球和恐怖电影,然后突然在一个周六的清晨向丈夫宣布 “今天你陪我做指甲吧”,见对方第一反应是
“啊?可我今天有安排啊!”就立刻落泪不止,幽幽地抱怨说——“为什么永远都是我在体恤你,为什么你就不能考虑一下我的需要!”
不能对话,不能商量,不能在 “我”
决定一件事之后,再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怀疑(无论这里所谓的“初衷”是为了你,还是为了我),必须只能是百分百的支持和赞许,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
和这样的自恋者一同生活,人们常常会发现没有机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或者说,自恋者从来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孔融式默默的光荣。
或者说,灰姑娘式的隐性自恋(相对于女王式的显性自恋而言)。
表面上看,这些人隐忍、顺从、时时处处照顾其他人的需要,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那些“他人的需要”,常常仅仅是按照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来设定的。
至于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人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反而不屑去了解和发现的。
就像小艾说的:孔融对于哥哥们是不是喜欢吃梨,有没有胃口吃下那么 “大”
的一只梨,实际上是不在意的。
不客气地说,在我看来,也许,此时的孔融唯一用心的,就是在父亲的面前借分梨这件小事显得自己很好、很光荣——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父亲的那个人,往往就住在自恋者的头脑之中,他们面孔模糊却态度坚决,丝毫没有弹性地指导自恋者每时每刻的行为,为他们不断地打分评级。
至于这世界上有血、有肉、有感受、有想法的其他人,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本大爷没时间去在乎你们。
当然,大部分的自恋者,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他们通常也生活得蛮辛苦。
他们只是太过相信头脑中那些自认为绝对正确的条条框框,总是按照那些既定的脚本,在生活的时时处处,去扮演自己选定的角色——而且——坚决不允许其他人,在配戏的过程中擅自更改,发挥创作。
讲个我自己的例子。
刚刚和大兔一起生活的那两年,每每他加班,我就会把准备好的晚饭留在厨房里,一直会等到他回家再开饭。有一次等得久了,挨到他进门时我已经脸色很不好,有点儿要低血糖的样子。吓得大兔赶紧给我弄好一杯红糖水,看着我完全喝下才放心。
于是他饭后十分严肃地对我提出: “以后不许这样”。
而我却马上反问:“不等你回来——这样可以吗?这样对吗?”
在我的头脑中,男人回来以后全家人才能吃饭,才是这个世界“正常”的样子——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生活的,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生活的——难道单单是我要生活的“不正常”吗?
但是,整个事件在大兔的世界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因为知道我不到家你就不吃饭,所以我总是很担心因此饿到你,需要加班的时候,也常常心里觉得很内疚,或者就是不敢加班太久,结果就是晚上还要另外花一些时间去工作。如果我知道你即使一个人在家也会吃得好好的,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哦,那,好吧。我会好好吃饭的。”
很烂的一个生活小插曲,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其实我就是在这里自夸一下:茉茉我,并没有因为仅仅遵从了自己头脑里的故事原型,就莫名陶醉于自己制造出来的伟大感觉,也没有因此要求对方必须承认
“看,我对你有多好!多么爱你、尊重你,你他妈的怎么能不好好感动一番?”
我尊重对方可能产生和我所预设的 “他应该的感觉”
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我的世界,可以有这样一种可能。
想明白这一点,挺难的。
实际上我也是纠结了很久以后才做到的。
嘿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