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层管理 |
分类: 管理杂谈 |
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不要告诉下属具体怎么做,只要告诉他们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满意的结果。
然而,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
l
l
l
l
听到这样的话时,虽然会让人咬牙切齿,但是,我们很清楚,其过错并不全在下属,相反,我们的责任更大——没有将关键结果定义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七个“不知道”造成团队盲目执行。它们分别是:
l
l
l
l
l
l
l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能力和水平上,而是出在沟通上。因此,我常说执行不力往往是沟通惹的祸。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将关键结果沟通清楚。
为什么没有沟通清楚?除了没有重视沟通外,还有一重要因素,“沟通位差效应”。什么是沟通位差效应?简单来说,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交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发现:来自上级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如果领导者站在山顶高高在上,员工在山谷底下,一个雄赳赳气昂昂准备大干一场,一个却因为在谷地无法与领导交流而急得团团转。两者只需一条索道便可解决问题。这条索道是什么?就是平等沟通。正如英特尔公司的前任CEO安迪·格鲁夫所言,“领导公司成功的方法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有一位中日合资的企业干部曾经跟我说:“在日本人的眼里,感觉我们中国人很笨似的,一件事总翻来覆去地说,简直在侮辱我们的智商。”我跟他解释:“他们不只是对我们这样,他们对日本人也是这样。这是他们布置任务的标准流程。在很多日本公司,管理者给员工布置任务要说五遍。”
那么,他们是怎么布置工作的呢?具体如表所示。
上级 |
下级 |
××,麻烦你帮我做××事 |
是!(转身要走) |
别着急,回来。麻烦你重复一遍。 |
你是让我去做××事,对吗? |
你觉得我让你做这事的目的是什么? |
做这事的目的是让咱们这次能够顺利地召开XX会议,我可以走了吗? |
别着急,你觉得做这件事会遇到什么意外?什么情况下要向我汇报,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己做决定? |
这件事大概有这么几个情况……如果遇到XX情况我向您汇报,如果遇到XX情况我自己做决定。您看可以吗? |
如果让你自己做这个事,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吗? |
如果让我自己做,可以在某个环节…… |
如此交待,让彼此沟通清楚,这样员工的执行力还会差吗?而我们的管理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只说一遍,不要让我说第二遍。”或者“有没有一点眼力劲,怎么就不懂我的意思呢?”显然,这样的行为是在给团队“负能”,绝对要不得。
因此,给下属安排工作,必须定义关键结果,就是将团队所要的关键结果明确清楚,这如同打靶之前确认靶心一样。当我们将结果定义清楚了,工作就变简单了,而且人的责任心更容易驱动。
这如同门从哪儿开,人就往哪儿走,这也是执行工作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关键结果定义包括三个部分:讲结果、讲因果和讲后果。我将其简称为三讲法则。
第一,讲结果
如何讲结果?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要具体、可衡量、能达成、有相关性和时间期限。比如,“三天内解决客户问题”“下班前按质按量完成XX订单”,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客户问题”,“抓紧完成XX订单”。前者强调的是结果,后者强调的是过程。
那万一遇到不好量化的结果,怎么办?答案是不好定量,就定性,比如“写报告”,可以用“被接受”“被采纳”这样定性的方式,你可以说“起草一份可行性的报告,要被公司总经办采纳或审核通过。”
总之,我们定义关键结果时,尽量不要用形容词和副词,而要用可量化的词汇,避免模棱两可。
第二,讲因果
即除了要明确结果,还要明确背后原因或意义。
举例来说,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回诸葛亮挥泪马谡,其原因是马谡丢失街亭。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诸葛亮用人失察,二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山下安营扎寨。
但是,如果事前马谡完全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山下安营扎寨,那会怎么样?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没有细说,马谡也没有主动问。在我看来,丢失街亭的关键问题是背后那个“WHY”。
要知道,WHY比HOW更重要。HOW,是怎么做的问题,往往受时间因素和人本身因素的影响。“WHY”是为什么要做,知道这个才能举一反三,并选择最佳方案。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之一。
众所周知,在三国后期,“蜀中无大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亮总跟团队讲“HOW”,几乎不讲“WHY”。比如,有人问:“军师,我明明打得过他,为何要装作打不过,还得边打边逃呢?”
诸葛亮一贯回答:“天机不可泄露,老夫自有妙计,万一有问题,你打开我给你的锦囊就可以了”。如此下去,团队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自然很难有进步。
从另一角度来说,不明白这个“WHY”就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意义。正如有一个管理定律,叫不值得定律,意思是如果一件事不值得做,那这件事就不值得做好。即使做成功了,人们也不会有成就感。而我们说的这个“WHY”通常就是诠释“值不值得做”。
第三,讲后果
我们知道,人的特性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说,讲清楚了结果和因果,还要将“这件事情做成会怎样,没做成会怎样”交待清楚。
研究发现,是否明白做某件事的后果,执行力至少相差20%。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在交待工作时,总是忽略它,往往等到工作出问题了,才明白这件事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总之,定义关键结果,就是要不厌其烦地说清楚、问明白,注意关键结果要量化。另外,还要说因果,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但明白其来龙去脉,还清楚为什么“值得做好”,最后,别忽略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因为人是趋利避害的。
如此可以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创造性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