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金会的六度定位与十化战略

(2012-09-12 22:55:29)
标签:

发展战略

基金会

历史使命

定位

黄震

分类: 公益慈善

基金会的六度定位与十化战略

——在首次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基金会双月沙龙上的发言

 

黄震

 

 

非常高兴参与基金会发展战略与国际化这样一个话题的交流。

 

明确基金会的定位,对于理解基金会的历史使命,对于谋划和实施基金会发展战略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如锦萍说的,为了让讨论基金会发展战略有一个认识基础,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前一个环节关于基金会定位的讨论。

 

前面各位的精彩发言,对我国基金会的发展定位进行了现状诊断和逻辑梳理。苏轼曾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事物大不一样。给基金会定位,一定要从不同的视角加以全面透视和系统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认识。我认为大家的发言和已有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从六个角度对基金会进行定位,简称六度定位。

 

1.时空环境定位:在如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卢德之理事长所说,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二个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已进入第三个三十年,社会建设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基金会的发展要在第三个三十年的历史时空中寻找定位。

 

2.组织性质定位:前面有人说,基金会是“小三”,其实,基金会是“小三”(第三部门)中的“小三”(民间组织的老三)。我国的第三部门相比强大的第一部门政府组织和第二部门市场组织而言,无疑小多了,在一次慈善论坛上我们戏称第三部门为“小三”;而基金会是我国民间组织三种合法登记的组织社团、民非和基金会中,登记数量最小的,因此基金会是“小三”里的“小三”。基金会行业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3.功能作用定位:《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很清楚,基金会是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社会组织,属于公益组织,不是市场中的自益组织,或互益组织;因此,基金会与公司、行业协会有着巨大差别,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区隔。

 

4.产品服务定位:基金会不仅仅提供资金,资助项目与活动,还要促进制度环境的改善、公益人才的成长和慈善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信任危机中,基金会应该为中国社会重建信任关系和激发信心与希望多做努力。

 

5.社会关系定位:要从社会关系网络中给基金会定位,基金会在所有社会组织和与各部门的关系中应该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或跟进关系,更不是替代关系。要充分发挥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协同和共生互助的作用。

 

6.发展阶段定位:我国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整个行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还没有达到壮大或成熟的阶段,因此,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促进其成长和壮大,而不能以制约和阻碍其发展为出发点。

 

发展战略应该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方向性,实施规划则应具有阶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由于时间有限,我谈发展战略,这里只简单谈发展战略的方向性问题。伴随中国现代化的五化(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为了达到战略协同和互补共赢;基金会的发展战略当前应该有十大重点方向,需要中国基金会坚持“十化”发展战略:

 

第一,制度设计合理化;当前我国有关基金会很多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还不够不合理,大家前面已经反复谈到。基金会有责任推动这些制度的改进,开展一些政策倡导的研究和活动,让基金会的制度设计更加合理和科学。

 

第二,行业监管透明化;目前基金会行业的透明度还远远不尽如人意,从郭美美事件到中基透明指数的推出,都说明人们对于基金会行业的透明度非常关注。因此,我认为借鉴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变迁,对于基金会行业的监管工作重点是推动行业的透明化。

 

第三,公益生态互链化;目前很多基金会仍是单兵作战,自己直接操作项目。在整个中国公益生态中,基金会要加强基金会之间的交流,更要加强跟其他组织互相连接与合作,促进中国公益生态价值链、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

 

第四,项目领域差异化;目前我国基金会的服务领域和资助项目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资源投向高度集中于教育领域和青少年成长方面。今后基金会要提高项目研发能力,形成服务领域差异化的局面,避免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 

 

第五,伙伴关系契约化;现在公益慈善圈非常小,一些基金会的活动封闭在熟人圈子里,甚至给人自说自话的印象。基金会以后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避免私人关系、情感用事等等这些因素,尽量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将有关权利义务明确固化在契约关系上。

 

第六,受益群体普遍化;基金会的操作大多还处在项目化的阶段,受益人是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今后基金会的资助和活动应努力让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受益,并让其成果惠泽更多的人,资助弱势群体固然重要,消灭致贫的原因和制度更重要。                                       

 

第七,机构治理专业化;基金会理事和从业人员现在来自多方面,尚未形成充分的共识和共同体。基金会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要提高非营利组织决策的专业水平。今后基金会的内部治理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职业团队,应该加强专业培训和内部研讨。

 

第八,基金运作市场化;基金会是基于财产而设立的法人组织,不同于社团法人的人合属性,目前基金会的财富特性还没有被我们充分挖掘,基金的劝募筹集、保值增值等工作还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市场化的基金运作工作还亟待开拓。

 

第九,人才成长内生化;我国基金会人才缺乏,但是,我们不能指望全部从国外引进,也不能指望靠从企业或政府部门引进。基金会的专业人才还是要立足于从国内培养,从行业内,从组织内培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成长成才。

 

第十,对外交流国际化。在此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基金会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以国际化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国际化的标准要求自己,是我国基金会进步的动力。华民慈善基金会参与了很多国际交流,并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了华民研究中心,与东西方中心共同发起中美慈善论坛,尝试性地做了一些国际化的初步探索。

   

基金会发展战略包括很多方面,国际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也是走在路上,希望能够跟大家共同前进。实际上,我更关注参与基金会工作的同仁,希望我们的国际化能够帮助我们的同仁安心、放心、开心地工作,在伴随基金会发展过程中成长成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