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参与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首次基金会双月沙龙
(2012-09-09 21:56:52)
标签:
发展战略民间组织管理局华民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沙龙黄震 |
分类: 公益慈善 |
今日下午参加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主办、华民慈善基金会承办,以“基金会的历史使命”为题的第一期双月沙龙。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唐钧 教授主持;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刘忠祥副局长致辞。政府官员、行业领导和有关专家三十多人参加首次基金会沙龙。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华民慈善基金会卢德之理事长做主题报告“基金会的历史使命”。以宏观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基金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乐观地认为共和国进入第三个三十年,社会建设将成为主旋律;基金会行业发展迎来战略性机遇,预期将出现一个爆发式发展时期,公募基金会将发展联合劝募,非公募基金会的家族基金会将迅速壮大,基金会为官民共治搭建平台,为重塑社会信仰、财富观和推动共同致善提供渠道。但是基金会发展面临文化理念、制度瓶颈和舆论环境等挑战。
讨论环节分别由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基金会管理处马昕处长和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主持,国务院法制办朱卫国处长、国家税务总局刘宝柱处长、中国青基会姚文副秘书长、南都基金会刘洲鸿秘书长、河仁基金会张银俊秘书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邢建绪副理事长、中国红基会刘选国副理事长、比尔盖茨基金会裴彬女士、搜狐微博王子恢主编、公益时报董鸿乐副社长、华北电力大学朱晓红教授和我等人参与讨论,就基金会的角色定位、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做专题发言。
我在讨论中对上述演讲和讨论做了简短评述发言,认为基金会的定位对于基金会确立发展战略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基金会的发展定位进行了现状诊断和逻辑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金会定位的六度分析理论;并对现代化进程中基金会发展战略的十大方向建议。
我在首次基金会沙龙的发言要点:一、基金会六度定位,苏轼曾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事物大不一样。给基金会定位,一定要从不同的视角加以透视和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认识:
1.时空环境定位:共和国第一个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二个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个三十年社会建设将成主题。
2.组织性质定位:基金会是“小三”(第三部门)中的“小三”(民间组织的老三)。我国的第三部门相比强大的第一部门政府组织和第二部门市场组织而言,无疑小多了,故在一次慈善论坛上我们戏称第三部门为“小三”;而基金会是我国民间组织三种合法登记的组织社团、民非和基金会中,登记数量最小的,因此基金会是“小三”里的小三。
3.功能作用定位:基金会是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社会组织,属于公益组织,不是市场中的自益组织,或互益组织;因此,基金会与公司、行业协会有着巨大差别,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区隔。
4.产品服务定位:基金会不仅仅提供资金,资助项目与活动,还要促进制度环境的改善、公益人才的成长和慈善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信任危机中,基金会应该为中国社会重建信任关系和激发信心与希望多做努力。
5.社会关系定位:基金会在所有社会组织和与各部门的关系中应该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或跟进关系,要充分发挥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协同的作用。
6.发展阶段定位:基金会整个行业的发展商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战略应该是促进其成长和壮大,而不能以制约和阻碍其发展为出发点。
二、基金会十化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应该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方向性,实施规划则应具有阶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我谈发展战略,只是简单谈发展战略的方向性问题。伴随中国现代化的五化(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战略协同和节拍同步;需要中国基金会坚持十化发展战略方向:制度设计合理化;行业监管透明化;公益生态互链化;项目领域差异化;伙伴关系契约化;受益群体普遍化;机构治理专业化;基金运作市场化;人才成长内生化;对外交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