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晨报周刊:民间高利贷是一种“逼良为娼”的无奈结果
(2012-08-30 23:10:01)
标签:
黄震融安晨报周刊民间借贷财经 |
分类: 金融经济 |
民间高利贷是一种“逼良为娼”的无奈结果
——对话首部地方金融法规起草人黄震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博士、博士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
《晨报周刊》:这部《鄂尔多斯市规范民间借贷暂行办法》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黄震: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很迅速,但相对的金融发展很缓慢,这是一个主要矛盾点。而且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煤炭业的“高回报”,这个领域必然成为热钱炒作的领域。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银行信贷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值为120%左右,而鄂尔多斯市仅为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旦“煤炭行业”受房地产等影响萎缩,民间借贷风险就会很快出现。所以,突破的第一步,就是用法规来规范这个庞大的地下金融网络。
《晨报周刊》:就全国而言,民间借贷规模有多大?
黄震:2011年全国居民存款是35万亿,民间借贷热钱大约在3.5万亿规模。
《晨报周刊》:目前的民间高利贷是如何产生的?
黄震:这是一种“逼良为娼”的无奈。急需用钱的人与等着投资的人坐不到一块去,没有规范和引导,牵线搭桥者容易坐地起价。
《晨报周刊》:律邦融安与其他民间借贷最大的区别是?
黄震:他们对风险可控能力更强,也更愿意被曝光,这更像一种民间借贷的实验探索,民间金融业开始阳光化。
《晨报周刊》:民间借贷的阳光化,会对银行业有冲击吗?
黄震:会有一些。比如银行揽储可能会流失一部分资金,但就放贷的资金流向来说,他们是有区别的,这类民间借贷更注重小、微企业,在起步阶段,甚至也很少针对中型企业。银行放贷则瞄准更加大型、有实力的企业,对其财务报表、历史业绩进行评估。
《晨报周刊》:目前民间金融借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黄震: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这是一个可怕的事实。诚信危机里,有时候连亲人放贷都难以信任,更别说在民间借贷机构去放款。
《晨报周刊》:律师的介入,对这个行业带了了什么改变?
黄震:一种新的气象。具体到律邦融安,这其实是运用了信息化匹配技术,不能简单概括为“市场化”,但无论是谁来做这个工作,政府引导和法规支持不能滞后。
《晨报周刊》:从目前国家对金融试点改革的趋势来看,国内金融环境是否有了大的改变?
黄震:还远远不够。解放民间借贷,需要地方支持,光是中央来唱是没用的。破除高利贷、金融多样化是重点。
前一篇:专家描绘民间借贷规范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