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工体,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对山东鲁能。
我被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团市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聘请到赛场作“文明观赛义务引导员”。接到任务惭愧莫名!不记得自己发挥过先锋模范作用啊,怎么有资格去引导别人呢?而且这座位可以引导,文明观赛可怎么引导呢?
我应要求在赛前硬着头皮走到场地边向球迷吆喝:
“球迷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这么多球迷冒雨来看球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死磕’的精神。”
“我是来为各位服务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
“有人说咱北京球迷不文明,我急了,我认为北京的球迷是最文明的!你们说对吗?”
“我喊口号,咱们有节奏的呼应一下好吗?”
“向北京球迷学习!”
“向北京球迷致敬!”
感谢北京球迷没把我轰下去。
关于赛场文明的呼吁由来已久,但似乎收效甚微。我在赛前的几句话充其量是调动一下大家的情绪。待哨声一响,“京骂”照样不绝。这已经成为赛场,特别是北京主场的独特景观了,而每一次关于杜绝“京骂”的倡议总能被隆隆声浪轻松盘带并劲射出九霄云外。
每每看到席中打扮入时的妙龄女子与一脸稚气的半大孩子跟着高喊“京骂”时,心里真说不出的五味杂陈。我宁愿相信他们是无意识跟着起哄。而那些风头正劲、雄心勃勃的大老爷们儿呢?他们掷瓶、烧纸、叫骂的缘由何在?为宣泄?为出风头?为好玩?为证明自己?或许都有吧。但我相信,同样是这群同胞,去年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时,他们也一定激愤慷慨过;“5.12”大地震时,他们也一定冲动着要奔赴灾区一施援手!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充满激情和友爱的人。可是在赛场,他们变成了另外一群人,不吼几句“京骂”,似乎就白看了一场比赛,丝毫不忌惮身边的孩子和女人。
从技术的角度看,是不是我们的词库太贫乏了,怎么就没个合适的字词用在赛场表达心情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脏字挂在嘴边呢?
想起了郭德纲,想起了郭德纲的观众。去过德云社的人都会有印象,每到裉节儿处无论正彩倒彩都是“喁”声四起,也或许是“噫”?没求证过,总之台上台下是乐得其所。因此有人开玩笑说郭德纲的观众都是好把式!那么,究竟是有意思的郭德纲聚合了懂行的观众,还是懂行的观众成就了有意思的郭德纲呢?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郭德纲和他的观众默契了一种彼此尊重、心照不宣的互动方式。
我在想,要是请德云社踢国安的主场,工体上空会不会“喁”声一片呢?真若此,那太可爱了!











(以上图片转自博友“大金牙”8月31日新浪博文,在此表示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