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数字100全域数据洞察
数字100全域数据洞察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17
  • 关注人气:48,1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资银行存贷比大限将至 放不放贷都是问题

(2011-01-30 14:14:46)
标签:

房产

东亚

存贷比

私人银行

中资金融机构

财经

分类: 金融理财

外资银行存贷比大限将至 放不放贷都是问题

 

外资银行存贷比达标期限将至,花旗、汇丰等6家老牌外资银行存贷比已经达标;东亚、星展、恒生、华侨、南商银行等10多家银行处于第二梯队,存贷比值分别在75%-150%左右,年内实现达标问题不大;而摩根大通、法兴、华一、东方汇理等10多家银行排在150%-200%的第三梯队,达标具有一定压力。与此同时,仍然有近6家左右的外资银行面临较大的达标压力,存贷比高于200%,其中3至4家银行年内达标的可能性较小。

2011年12月31日,是外资银行存贷比达标期限,在此之前,外资银行需要达到75%的存贷比。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全国37家外资银行总体存贷水平为87.9%,75%的红线对于大多银行来讲并不算十分遥远。

网点少 吸储困难

随着5年“宽限期”即将结束,2010年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增加较快,增幅甚至超过中资金融机构。

根据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较快,外资银行法人存款增加明显。2010年,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816.1亿元,同比多增206.8亿元,存款增长34.5%,增幅高出中资金融机构17.6个百分点,新增存款呈前低后高态势。其中第三、四季度存款分别增加311.8亿元和441.2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46.1亿元和82亿元。

外资银行自取得牌照以来,网点建设一直处于劣势,即使是汇丰、花旗、渣打等支行发展较为成熟的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来讲也并不占优势。

网点限制成为了外资银行吸储最大的障碍,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最大量的存款,更多的则是得益于其境外母公司的支持。根据普华永道2010年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2009年,有22家外资银行从其母公司获得25%以上的资金。

据某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透露,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的存款比较少,放贷的资金主要靠海外母行和境内同行的拆借,外资银行的本外币存款份额较少,因此贷款比较谨慎,另一方面,由于网点不足,贷款客户也不多,因此往往会形成存款、贷款客户双低的死循环。

放不放贷都是问题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外资银行2007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达1704亿,而2008年,外资银行人民币额度仅为628亿元,较2007年减少63.15%,到了2009年,贷款额度再次直线下降,仅18亿,较前一年缩水了97.13%。外资银行的贷款额度似乎已经减无可减。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总裁张彬告诉记者,与当年国内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9.59万亿相比,规模过小的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为外资企业,或在海外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和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华夏幸福创投公司董事研发总监付立春告诉记者,这个客户群体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劣势,固定的客户群体可以带来相对固定的收益,但是,由于客户群过于固定,因此很多普通老百姓很难扭转对外资银行的认识,接受度不高,客户群越发局限。

外资银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减低房贷费率、大力发展城镇银行等方式来吸引客户,据了解,花旗银行推出的优智房贷,就是针对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优惠计划,最快两个工作日初审批复,贷款人可享受减免各项费用并免收账户管理费等优惠。

即便如此,上述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对于外资行的竞争并不会有什么压力,首先是,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客户量在短时间内无法抗衡,其次,即使外资银行有心扩大贷款业务,存贷比的限制也会让外资银行有所顾忌。

中间业务迅速被复制

外资银行高门槛高姿态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其高端理财服务、私人银行服务、国际结算业务等更为人所熟知,然而,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国内银行各项服务的逐渐完善,其“中间业务”的优势逐渐有被赶超的趋势。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都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中心,并且针对客户的需求引进了多种投资海外的理财产品,其目标直指大量的国内高端客户。外资银行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利用自己海外的投研优势,研发出多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有较高的收益率,但不保证本金。

2010年5月,内地众多富豪由于购买外资行衍生产品亏损上亿人民币,使得很多投资者对外资银行产品谈虎色变,外资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誉质疑。

尽管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还处在发展阶段,但在产品设计方面相对于外资银行要保守,某国有银行私人银行经理告诉记者,私人银行也代理过外资银行的衍生产品,曾有一对年迈夫妇由于购买100万此产品巨亏80%,来找我们理论,最后我们承诺补偿一部分损失,此后代理外资衍生产品就比较少了。目前在服务方面,我们的私人银行基本上是向外资银行看齐,而产品方面,虽然业绩可能比不上外资银行的某些产品,但是高于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可以做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