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不只是神话
(2011-12-26 08:22:29)
标签:
绍兴大禹旅游 |
西方有诺亚方舟这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传说,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大禹治水的神话。看来我们的地球上确实存在过令人恐惧的洪荒时代,很难说东西方文明同时出现这些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只是一个巧合。
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谢幕在一个小小的山坡边,大禹陵庄严肃穆了几千年。
浊浪滔天江海横溢,人或为鱼鳖。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鲧,全力以赴四处筑坝建堤堵截洪水。在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中,鲧的表现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有了息壤的相助,可惜结局仍然是一出悲剧,壮志未酬的鲧在失败的悲怆中慷慨赴死。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子承父业的儿子又前赴后继地投身到人类这场空前绝后的灾难中。这就是诞生于父亲腹腔中的禹,他从不同凡响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背负起了治水抗灾拯救百姓的重任。
从父亲的失败教训中,大禹找到了治水最有效的办法,开山劈岭疏导江河,最终将漫天浊流引向大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在中国妇孺皆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大禹用空前的成功把自己推向了辉煌的神话时代。终结了落后蒙昧的原始氏族社会,大禹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禹陵、禹庙、禹祠,三大建筑掩映在森然古木丛中。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浮雕墙上一组组精美的故事记载了大禹传诵千古的传奇。青铜的龙杠,彰显着禹陵的崇高地位,文武百官至此必定下马停轿拜谒。一块古朴简陋光可鉴人的窆石,可以把人们的心绪带向远古。这大概是最早的起重工具了,相传是夏禹下葬时使用过的。有太多的人情不自禁地抚摸过它,追思几千年前的那场人与自然间惊心动魄的较量。
姒,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有些陌生的姓氏,全国也只有几千人,其中有好几百人聚居在禹陵四周,这就是今天绍兴的大禹村。几千年来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安稳的农耕生活。村里没出过达人显贵,也从不外出经商赚钱。祖祖辈辈只是默默地守护着大禹陵,仿佛这就是他们人生的最终目标。世代安贫乐道的姒姓村民,身体里却流动着高尚尊贵的血液,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的奠基人大禹。夏朝的第六代君王少康指派庶子无余到此守陵,恪守祖训矢志不移,成了姒姓村民牢不可破的共同信念,香火传承了一百四十六代绵延不绝。
大禹陵内始终香火缭绕。高官们毕恭毕敬在此祭拜,政府组织的公祭仪式场面隆重气氛庄严。公祭大禹的典礼历朝历代不曾中断,在统治者眼中大禹是立国之祖,而在百姓心目里他永远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平民英雄。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大禹后人及崇敬禹王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点燃蜡烛一对,奉清香三炷,磕上几个响头。膜拜者内心极其虔诚,为这位因治水辛劳而面色黝黑清瘦趾甲脱落的平民君王而折服。
会稽山下禹王曾大会诸侯,对各方进行计功封赏,并斩杀了桀骜不驯的防风氏,夏王朝遂成霸业。功成名就的大禹,积劳成疾逝于绍兴,后来就有了今天的大禹陵。而老百姓就认定了一条,他治水有功拯救了人类,值得世世代代为之焚香膜拜。
有关大禹治水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西周中期的一件青铜礼器上,距今有两千九百多年的历史。遂公盨上可见清晰的“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等字样,这比先秦时期《山海经》的记载又早了好几百年。有没有比遂公盨更早的记载,这是一个让人颇感兴趣的未知数,我们期待着考古界能有新的发现。即便是最早的实物证据遂公盨,距离大禹时代也还有一千多年的时间,相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大禹治水的传奇一定在民间世代传颂。远古时代的故事能流传四千多年而不中断,这是一个历史奇迹。
大禹,不只是遥远的神话,也是世代百姓心目中活的治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