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前的那条路

标签:
绍兴鲁迅故居旅游摄影 |
http://s13/middle/597f8c4egb86a2a5ed86c&690
站在自己故居前,面对着那条平整宽畅熙熙攘攘的大街,大先生皱紧了双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少年时期,他就在这里度过。虽然祖居有些破旧了,昔日辉煌的轮廓还在诉说着先人的显赫,但这毕竟是很早很早以前的往事了。外墙上细长扭曲的裂痕昭示着这个宅院无可奈何的败落,况且很多房屋在家族难以挽回的潦倒中早已转卖给了一户朱姓人家。值得庆幸的是大先生住过的老屋侥倖地保住了,这才有了今天人们可以参观怀旧的名人故居。那时门前的街道是狭窄冷落的,少有车马拥塞,更没有今天的喧嚣浮躁。
即便是刚刚从当铺伙计势利的白眼中挣脱出来,窘迫的生计仿佛并不妨碍童年的快乐。穿过琳琅满目的店铺和小贩们诱人的吆喝,只要扑进自家的百草园,风雨如晦的时代也被过滤成了一抹春光。几丛野草,一朵小花,还有挂在树上那红得发紫的桑椹,就足以度过一个充实的晌午了。要是能在树丛间瞅见叫天子,有幸捉到几只心仪已久的蟋蟀知了,笑声就会充溢整个园子。百草园里只属于童年的稚趣,甚至在几十年以后也能引发会心的一笑。百草园还在,只是不会有先生快乐的身影了。
离故居很近的地方,就是三味书屋。跨过一座袖珍小桥就能走进私塾,这样的小桥在绍兴太常见了。桥下泊着几艘乌篷船,引诱着有好奇心的游客。这里曾经是这个城市最好也是最严格的私塾,大先生的少年启蒙教育在此完成,四书五经将他引入了浩瀚的中国文化海洋。尽管成绩优秀突出,可他对刻板僵死的教育内容没有丝毫的兴趣,只是在此拿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一张大先生用过的古旧书桌上,我们发现刻着一个“早”字,这是在一次迟到以后为激励自己立下的人生第一个座右铭。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先躯队伍中,能矗立着大先生坚强的身影,我们在小小的三味书屋里发现了一些端倪。
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路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却弥散着大先生包裹在童趣里最悠长的乡愁。一生辗转于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从跨出故居台门的那一刻起,就在漫漫长路上下求索不息。即使是远渡重洋在日本学医,他也没有停止冷峻的思考。最终放下了治病救人的手术刀,拿起了唤醒灵魂的文字匕首和投枪。
在故居门前这条路上,大先生看见了好多他熟悉的人物: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看出了“杀人”二字的狂人,死到临头了还想着几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阿Q,刚从咸亨酒店出来满嘴“子乎者也”终日微醺的孔乙已,还有整日喋喋不休又让人可怜同情的祥林嫂……而我们现在看到听到的却只是戴着各色小帽拥挤不堪走马观花的旅游狂潮,以及小贩们在浓烈的臭豆腐茴香豆霉干菜气味中声嘶力竭的叫卖声浪。
世界上本来没什么路,只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可是大先生说的话,也常常被人引用而成为经典名句。曾经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路,早已人非物亦非了,在席卷一切的商业大潮中不可阻挡地被开发成了繁华现代的大道。低矮破旧的故居在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大厦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合时宜。在财大气粗的孔方兄面前,小心翼翼的文化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势单力薄。
面对本应十分熟悉如今却显得无比陌生挂了自己大名的鲁迅路,大先生在故居前只能彷徨着……
http://s12/middle/597f8c4egb86a2d60f43b&690
http://s14/middle/597f8c4eg78d76b0a692d&690
http://s5/middle/597f8c4egb86a2f5f4d1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