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597b397ft8ea502a395fa&690
船头站立的白衣老者,是在指挥靠岸,还是在“挟尸要价”?抑或是在为幕后主使者传话?一张名为《挟尸要价》的金奖照片,确切地说是一张金奖照片的意义指涉(标题与文字说明),考验着媒体的判断能力,并有可能引发一场如何看待新闻图片真实性的持续讨论。照片作者为“张轶”,化名“真真”。原图说明为:“打捞船赶到后,船主陈某(船头着白色衬衫者)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真真摄”
(注:为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避免引发不良情绪,博主对见报的获奖照片的个别部位做了遮蔽处理)
http://s2/middle/597b397ft8eb1a2d17d41&690
李玉泉“被迫公布”的照片,图片说明为:打捞者打捞到第三位英雄的遗体,向岸边牵引。
据悉,原定今日公布的《挟尸要价》调查结果因故推迟。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今日宣布:基于情况的复杂性,截止目前为止,调查资料还在核实整理中。这一说法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合乎情理——因为事关重大,不能敷衍了事。
我们有理由以“非平常”的心态、高度关注《挟尸要价》真相调查的进展。因为这张金奖照片不仅关乎当事人的名誉,更关乎新闻图片如何反映事实真相的大问题——如果照片以及文字说明(含标题)完全真实,那么,该照片将作为一幅鞭挞丑恶的经典“黑镜头”而传之后世(毋庸讳言照片所涉的媒介道德问题),“挟尸要价”者及其背后的利益群体,也将被订上道德的耻辱柱;而如果与事实有出入,则不仅会使“金奖”失色并影响到当事人的名誉权,同时也会影响到有关媒体和评奖方的声誉。
那么,金镜头组委会所称的“情况的复杂性”所指为何?
根据各方消息,照片拍摄者张轶与见证者李玉泉都坚称“问心无愧”,互相指责对方“不可理解”;而遭到“千夫所指”的当事人王守海,则正委托人收集资料,准备诉诸法律。作为事发地的政府与媒体,对于事情的调查结果,恐怕也会有某种期许;而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同获奖照片所反映的事实,甚至有人发帖认为捞尸者是“先谋杀后挟尸要价”;只有少数质疑的声音,也被淹没在一片唾骂声中。
因为有着“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的身份,李玉泉质疑该照片的动机被认为是出于某种“导向”的需要,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发贴称他拿了捞尸者的“黑钱”;而李玉泉则坚称这张照片有“文不对图”甚至造假的嫌疑。当然,在确凿的证据出来之前,这一切都是“有罪推定”。
不管照片的最终鉴定结果如何,以下两个问题都需要业界认真讨论:在这个以“内爆”、“仿真”、“超真实”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我们还能像19世纪那样相信“眼见为实”吗?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内涵,除了一幅没有摆拍、PS、造假的图片文本,是否还应包括真实、准确的图片意义阐释(文字说明)?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作为一幅金奖作品,只有经得起公众的质疑,才能对得起它沉甸甸的“含金量”。否则,不管是“有意失实”还是无意为之,都会令真相蒙羞,良知蒙羞。
其实,这张金奖照片的调查工作似乎也没有那么复杂。矛盾的焦点根本不是照片本身,而是集中于照片的文字说明,也就是图像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以下三点调查清楚了,照片的真伪也就昭然若揭了:一是考察照片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即画面是否被孤立与分割,以及这种孤立与分割是否会影响照片所传达的涵义(这一点似乎已经调查清楚);二是文字说明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画面内容(这一点似乎还没有调查清楚);三是比较、甄别各方当事人、目击证人的说法,不能只听某一方面的“一面之词”(这一点似乎还未完全做到)。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无数事实证明:“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记者是真相的代言人,新闻工作就是特殊的调查研究。尊重事实,逼近真相,求达真理,是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事实真相没有揭示出来之前,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都有违“客观、公正”。一张有争议的金奖照片(注1),不仅考验着新闻媒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也会引发业界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理性思考,更有可能成为新闻课堂上一个值得长期讨论的经典案例。 (谢绝转载,谢绝引用,保留一切版权)
--------------------------------------------------
注1:
请参考《光明日报》:《挟尸要价》照片获2010全国摄影艺术奖引争议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8/09/c_12422966.htm
加载中,请稍候......